“是。”許箐恭敬應聲。
午歇時,葉遷將許箐喚至次間屏風後,面容沉靜地問:“今日所說那番藏珠和棄珠的言論,可是你自己想出來的?”
許箐以為自己抄襲被抓了包,心虛不已,垂首答話:“不敢欺瞞先生,這並非是學生所想,只是偶然聽得的。”
“何處聽得的?”
如今只能對不起歐陽修大神了。許箐回答:“是以前無意間聽得先父與某位官人所說,至於是先父自己的思考還是從旁處所聞,學生便不得而知了。”
聽到這番話,葉遷不由得鬆了口氣,道:“令尊是大儒,有此見解倒也不足為奇。只是我與令尊不得深交,未能有幸聽得他只言片語,如今還忝為你們兄弟的先生,實在羞愧。”
許箐連忙道:“先生亦是大儒,王世叔和張世叔都對先生推崇備至。”
葉遷擺了擺手,抿過一口茶,問道:“你何時讀的《易》?”
“學生已讀完《論語》《孝經》和《孟子》,是前日裡才開始讀《易》的。”此時沒有朱熹來規定四書都是哪些,所以在識字後讀經前所讀的內容並不統一,但最少要讀完“語孟孝”,便是許箐所說的那三本。前世許箐因為恨透了這些佶屈聱牙的古文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理科,沒想到如今穿過來,那些曾經恨透了的東西反而成為了他的倚仗。這些日子他對著那幾本“蒙學必讀”喚醒記憶,在ai的幫助下已經將“語孟孝”中的內容倒背如流,所以他才敢如此說。
葉遷果然生了考教之心,問道:“‘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出自何處?”
許箐利落地回答:“出自《論語》。‘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做何解?”
葉遷這一問並不難,許箐並未多做停頓,便直接回答道:“上無失政,則下無私議。有道為秩序,無道為失序。若道途清明,秩序井然,百姓各安其所,自然不會有非議。”
葉遷繼續問:“何為庶人之孝?何解?”
許箐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以四時之節,土地之利,因地制宜,不違背自然規律,恭謹儉約地侍奉父母。事親之孝,無關貴賤,無有始終。”
葉遷思索片刻,道:“試解‘女與回也孰愈’,只這一句,不可犯上犯下。”
“回乃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孔子為座師,自然知道子貢與顏回孰愈,然孔子不做斷,卻讓子貢與顏回自比。學生以為,可用‘孔子以問賢為名,意在引子貢自省’來破題。”
葉遷沒有評價,而是又追加一問:“破一道‘禹惡旨酒’。”
許箐略想了想,答:“‘禹惡旨酒,而好善言,’出自《孟子·離婁》。以聖人道統相繼破題。孟子承聖人之道,引出原文所述湯、文、武、周公,分而論之。最後再扣歷代先聖雖時不同而道相同,才可治得盛世。”
葉遷愣了愣,問道:“以前可做過?”
“不曾做過。”許箐搖頭。不過沒吃過豬肉,咱總是見過豬跑的。好歹寫了多年應試作文,雖作不出八股,但說說解題思路總還是可以的。以大義破題,先扣個聖賢的大帽子,說些假大空的套話,然後逐個論述,最後上升高度,這種程度還難不倒他。
葉遷看著許箐的眼神頗有深意,未幾,他緩緩說道:“你大哥託人帶回來的經義和策論我都看過,如今我又親自教了你們這些時日,依我所見,許家四子未來都會有所成就。尤其是你,你的‘語孟孝’三門習得不錯,我方才的題都解得工整,自破題起便無錯漏,且對原文的理解透徹,思路清晰,若是日後將行文措辭學得規整些,放在解試上多半會被選中。照你如今的學問,只需稍加斧正,待出了孝去考個童子試綽綽有餘。但是——”
葉遷著意停頓片刻,才緩緩說道:“許箐,你的心思並未在科舉之上。”
————————
注:
[1]承重孫:古代喪禮中,長子的長子須代其父承重三年之服。葉遷父親是嫡長子,他是他父親的嫡長子,也就是所謂的嫡長孫。葉遷父親死在祖父之前,所以祖父死後他作為承重孫要守三年斬衰。
·“上智不貴難得之財,故唐虞捐金而抵璧”出自《抱樸子·安貧》,捐金抵璧,意為不重財物,是扣題的典故。
·“天下有道”有一句出自論語,“上無失政,則下無私議”是朱熹做的注釋,原話是“上無失政,則下無私議,非鉗其口使不敢言”。
·“女與回也孰愈”出自論語,女通汝,是孔子問子貢,你覺得你跟顏回誰更好。這題是鄧雲鄉先生《清代八股文》一書中列出的試題,文中貼有範文和詳細解析。
·“禹惡旨酒”出自《孟子》,這一題著名書畫家唐寅寫過,是非常標準漂亮的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