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這類的動漫,在霓虹國就是一種“政治正確”。
這也導致,霓虹國幾乎是所有國家中,對機器人接受度最高的,有一種“機器人”文化在。
而米國就不大一樣,他們的機器人經常擔任“反派”角色,要幹掉人類當家做主啦,要毀滅地球啦,是外星人的狗腿啦。
所以,米國時不時冒出來一些“反機器人主義”。
當然,從本質上來說,這也是跟個人利益直接相關。
霓虹國有終身制僱傭體系,通常而言,員工會在一家公司工作一生。
因此,也無需擔心由於機器人的應用而被拋棄。
這為機器人在霓虹國的推廣起到較為積極的作用,至少能減少很多相關阻力。
而米國的機器人可謂是生不逢時。
50年代有了機器人,但到了60年代米國的貿易逆差擴大,經濟走向衰弱。
由於米國總統林登·約翰遜對“偉大社會”的大規模投入,以及月南戰爭支出。
米國經濟在60年代末進入了長達11個月的衰退。
70年代之後,為了拉選票,尼克森努力避免經濟再次進入衰退,並致力於降低失業率,選擇了推行擴張性貨幣政策。
雖然短期內稍見成效,但也導致了幾年之後的通脹率大幅度拉昇。
此外,他還搞了一個至今影響深遠的操作,於1971年打破了美元與黃金的掛鉤。直接使美元變成了無錨定貨幣,出現大幅度貶值的現象。
這為1973年的經濟衰退埋下隱患。
高通脹迫使政府透過拉高銀行利率來降低通脹,從而對房地產、汽車等對利率敏感的行業帶來毀滅式打擊。
這也是美元貶值,石油價格暴漲的原因之一。
美元作為全球結算貨幣,但無錨定,這就導致它一遇到問題就灌水,然後全世界幫其買單。
這也是為什麼東國正使出渾身解數,向全球貨幣開路的原因。
正是由於米國的經濟衰退,所以機器人的研究被政府“斷糧”了。
而霓虹國的企業也趁機在米國大肆擴張。
同時,因為經濟的衰退,米國的失業率於70年代大幅度高漲,在1973年一度高達8.8。
嚴重的失業問題,不僅讓米國政府,也讓米國民眾擔憂自動化及機器人的推廣可能會導致失業問題進一步加劇。
不僅政府降低了對機器人應用研究的投入,民眾在精神上也有抵抗情緒。
原世界美國的情況也差不多。
作為工業機器人的誕生地,雖然自開發出機器人的三十年裡,整個行業由盛轉衰再光復。
但他們有雄厚的基礎,2000年以後主要聚焦於特種機器人。
比如太空機器人,軍隊自動車輛及系統以及協作機器人。
火星探索計劃中的“火星車”就是特種機器人的代表作。
而其他工業機器人,美國當前主要在全球範圍內採購機器人及配套,進行整合生產線設計、外圍裝置研發與整合除錯。
歐洲以德國為主,已實現感測器、控制器、精密減速機等核心零部件完全自主化。
伺服器神馬的,還是得跟日本伸手。
不過,德國機器人在人機互動、機器視覺、機器互聯等領域全球領先。
德國引進工業機器人的時間比英國和瑞典晚了五六年,1971年的時候還只有不到50臺,至1972年都沒有建立製造機器人的工廠。
德國政府意識到工業機器人對產業升級的促進作為,於70年代出臺了《改善勞動條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