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5章 局勢複雜

顧文含笑說道:“你猜是為何?”

李文柏眼珠轉了轉:“依師弟猜想,師兄可是為了獨善其身?莫非這兩年發生過什麼事,讓...以為師兄偏向了朝中的某一方?”

“不愧是我顧文的師弟,腦子確實轉得挺快。”顧文沒有否認,“身為王門弟子,天然能得到陛下更大的寬容,陛下能容忍你狂妄、容忍你乖吝、容忍你鬧得天翻地覆、甚至能容忍你在朝中培養自己的勢力,只要不踩上那條底線,一切都不是問題。”

“所謂的底線,就是必須不偏不倚?”李文柏問。

“沒錯。”顧文看了看李文柏,“是不是不明白,陛下為何忌憚老師參政議政,卻不忌諱我等學生橫行朝堂?”

李文柏沒立刻回答,但表情卻洩露了心中所想。

這確實是他一直想不通的地方,按理來說,雍和帝不許王行之參政可以理解,畢竟這個時代師生間天然的政治羈絆太過牢固,還沒有哪個文人敢在老師還在世的時候,冒天下之大不韙與師長持不同政見的。

在“天地君親師”的桎梏下,即使政見真的不同,也只能忍著、憋著,憋到老師退隱山林或一命歸西,才可自立門戶。

能稱作王行之學生的人實在太多了,和普通的世家族學不同,半山書院所有學生都曾蒙受過王行之的教導,規規矩矩地行過束脩禮,雖沒有李文柏和顧文這般親近,但走出去,也都必須稱王行之一聲“老師”,不管當了多大的官,在王行之面前還是得執弟子禮。

這之間的羈絆,比會試考官那名義上的“座師”名分牢固太多。

如果換了李文柏,肯定也不會讓王行之這座大山壓在朝堂之上。

可換做顧文也不遑多讓啊,王行之是門生故吏遍天下,顧文則是師兄師弟滿朝堂,比如半月前在朝堂上當出頭鳥參李文柏一本的監察禦史許邁,就出自半山書院,是顧文正正經經的師兄。

雖然滅起李文柏這個新出爐的師弟一點手軟的意思都沒有。

但這也可歸結為顧文暫時沒有整合同門師兄弟的原因,作為王行之的嫡傳學生,顧文若擺出振臂一呼的架勢,按理來說,比之王行之的排場也不會低上多少啊。

畢竟在官場上,最為難得的就是牢固的政治聯盟。

雖然由於半山書院建立不過十幾年的原因,門生中還沒出現能在朝堂上呼風喚雨的三品實權大員,但大齊十五道,刺史以下的官吏還是有上不少的。三省六部二臺九寺五監,除了太常寺這種安置皇室宗族長輩的地方之外,中下級官員出身半山書院的也佔了三分之一以上,更別提出身國子監那群世家貴族子弟。

他們雖然不比半山書院來得親近,但勉強也能算作是“師出同門”,顧文要扯著王行之這面大旗拉關系,想必還是會挺管用的。

李文柏越想越奇怪:“陛下為何就不忌憚師兄?”

顧文將茶盞中的水一飲而盡,“別事事都等著師兄為你解惑,此事不複雜,再想想看?”顧文循循善誘,“比如說監察禦史許邁,此人是先我三年入學的師兄,他對我的態度你也看到過。”

李文柏無語,看顧文這樣子,竟然是教書育人上了癮?

不過這也證明其對自己是真心想要提拔,否則不願說不說便是,關中軍的事情也是,雖說做了避嫌的準備,但若有心人故意提起,顧文一個不注意仍舊會惹得一身騷。

但王行之也好,顧文也罷,都從未表示過對提點自己有什麼意見,甚至會主動提及到敏感的範圍之中,以免自己不注意掉進眼前的大坑裡面。

可...等等!

感動過後,李文柏突然發現自己掌握到了問題的關鍵。

“陛下並不是不忌憚老師的學生,而是不忌憚師兄您?”

這話雖然聽起來繞口,顧文卻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不錯,若單單只是老師的嫡親弟子,陛下是決計不會如此信任的。當然了,如果我自己行事太過,陛下也不會過多維護。”

李文柏點點頭,轉眼間便明白了顧文跟他提起這個的含義。

不過是王行之的學生這一身份,就讓顧文在朝中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想做一件事,即使有更為高效緩和的方法也不得不趁機會走個極端。除了死死跟在雍和帝身後的“帝黨”之外,顧文不能有第二個身份。而顧文的年末考核之事,看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之事,實際上是讓他斬斷了微妙的派系關系,讓他只有一個身份,那邊是“帝黨”身份。

而他李文柏呢?背景要比顧文更加微妙。

和顧文一樣出身寒門,卻被王行之收為了學生,這還不夠,他和賀家的親密關系人盡皆知,賀青為了為其請功不惜和皇帝爭吵,和賀飛宇更是形影不離,如果李文柏有心從軍,恐怕早就披上了將軍戰袍。

除此之外,還有那一大堆産業,雖然距離富可敵國還遠,卻也足夠讓人眼紅了,有了這些産業,若李文柏想自立門戶,根本無需去考慮資金從哪裡來,一聲令下,李家各大工場就會源源不斷為他賺得無數金銀。

且現今作為王敦茹心腹的趙成義對其態度曖昧,孫家在出了那趟子事之後,似乎也想著和李文柏緩和訊息,孫顯午已經好幾次派人去賀家向李文柏當面表示過歉意,儼然一副願意折節下交的樣子。

出身不高,身份卻十分複雜,李文柏若進入朝堂,遇上的局面怕是要比顧文複雜許多倍。

憑心而論,顧文是個走鋼絲的天才,所以才能把握好得罪每個派系的度,不偏不倚,不讓皇帝心懷不滿,卻也不會讓王敦茹和孫顯午想要除掉這個後輩,同時還一點不耽誤為百姓做點實事。

這種天賦,李文柏捫心自問遠不如顧文。

思及至此,會試後想辦法遠離京城的決心更加堅定了。

這話題讓書房裡的空氣變得有些沉重,顧文看了看李文柏沉默不語的樣子,突然笑出聲:“說起來,師弟,師兄有個事情要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