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撓了撓頭,似乎明白了些,點頭道:“也是,我在軍中這麼些年,見過多少千夫長都尉的,在戰場上拼死拼活,也撈不到一個男爵。”
對於兩人的話,李文柏倒是沒什麼想法。
這道聖旨裡,封爵對他而言並不是什麼特別值得高興的事,真正讓他感覺雪中送炭的,是曹嚴和施五等人家産查抄之後的處理問題。
按理來說,有人犯了法,抄家後,名下所有房産、金銀銅錢、田産、地産、門鋪,都要充公。
但曹嚴施五等人不同,他們的罪名是通敵叛國。罪名一旦上升到國家的層面,並且又是禦史臺、大理寺和刑部三司會審,罪名定下後,他們名下的所有財産,都應收歸國庫。
而這道聖旨,則是直接將他們名下的財産,全部劃歸交合縣的倉廩府庫,由李文柏處置。
雖然都是充公,但這兩者裡面的意思就不一樣了。
收歸國庫,就和李文柏一點關系都沒有了。而劃到交合縣的倉廩府庫,則意味著,這一大筆私産,成了交合縣縣衙的公家財産。李文柏作為縣令,可以隨意使用這些公家財産,用於交合縣內的各項公務開支。
簡而言之,李文柏現在缺的不是官位品階,也不是爵位,而是錢。
而雍和帝下這道聖旨,就是來給他送錢的。而且是很大一筆錢。
要知道,施五能成為交合縣一霸,靠的就是強大的勢力和巨大的家底。可以說,交合縣城之內,東市兩條街,起碼有一半的鋪面,如綢緞莊、酒樓、米莊等,都在施五和蔣勇、三子的名下。而他們在縣城內外的地産、田産和房産,更是數不勝數。
施五如此,他背後的曹嚴的私産自然也不會少,就算交合縣不是曹嚴的老窩,光憑施五平日裡對他的孝敬,也不必一般的地主老爺差了。
如此巨大的一筆財富,能讓施五在交合稱王稱霸這麼多年,自然也能讓李文柏更好的建設交合縣的經濟,使百姓富足。
接下聖旨的當天,李文柏便差人查抄曹嚴施五蔣勇等人在交合縣的所有財物、地産、田産和房産和各間鋪面。
衙門內內外外,所有衙役文吏忙活了五天後,最後的查抄結果出來了。
當李成將查抄結果遞上來的時候,盡管已經做了心理準備,但看到查抄結果的瞬間,李文柏還是震驚了。
總計豪宅十一處,地産百畝,全在街道的繁華地段,田産七百六十五畝,綢緞莊、酒樓、米莊等鋪面總計三十七間,各處米倉所囤積的米共計三千石。白銀三十萬兩,其餘金銀首飾不計。
李文柏越看越生氣,忍不住重重拍了一下桌子,怒道:“難怪交合縣這麼窮,原來是集一縣之民力,養活曹嚴和施五這兩人。如此畜生,簡直天人共誅。”
眼下有了錢,就該想想怎麼用了。
這些錢的使用,關繫到交合縣的建設,對此,李文柏的心中要有打算。
現在最先要處理的,就是田産的分配問題。
自從縣衙開始查抄施五等人的田産後,縣衙裡,便天天有百姓來叫苦喊冤。
他們當然不是為了施五喊冤。
如今交合沒了施五這樣的禍害,如果還有什麼能讓百姓喊冤的,那便只有百姓們賴以為生的田地了。
原來,這些百姓都是曾經被施五等人欺壓,強買強賣,甚至是巧取豪奪了田産的小農戶。如今見施五的田産被縣衙抄了,便想求李文柏將田産還給他們。
這是理所當然之事,李文柏當然不會拒絕。但他還有別的想法。
交合縣地處隴右,因為地理的關系,土地大多貧瘠,一畝田稻穀的畝産量只有江南地區的一半不到,把精力放在種地上,能獲得的效益太低了。
在他看來,種田並不能使百姓們脫貧。
將田地分還給百姓,只能解救一時之急,一旦遇上旱情亦或是別的天災,又該餓死一大片的人。交合縣的貧窮,將會永遠持續下去。每年依舊會有人餓死。這是李文柏不願見到的。
最好的辦法,就是開發交合縣的商業經濟,讓百姓透過商業貿易來養活自己。
所以,在思考了一整晚後,第二天,在李文柏的安排下,縣衙外貼出了一張告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