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
卻說王錫爵和朱賡兩位內閣大臣剛剛商議過詹事府一事之後,便接到了兵部送來的兩份邊關急報,軍國大事,片刻耽擱不得,故而兩人合計了一下,便立刻召集其他的內閣大臣往宮裡遞了求見的帖子。
宮裡回複的很快,不過片刻,王錫爵等人就在乾清宮外見到了匆匆而來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陳矩,當然,其中出了一點點小的差錯就是,待得老首輔遣人去尋東閣大學士李廷機的時候,卻被告知李閣老已經被宣召入宮了。
聽聞這個訊息,王錫爵倒是沒什麼反應,但是朱賡的臉色卻是忍不住黑了黑。
一群老大人對於宮中皆是熟門熟路,事情緊急也來不及客套,跟著陳太監就到了乾清宮。
“臣等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入了殿門,幾位大人躬身行禮,抬頭卻見天子一身絳色蟠龍袍,頭戴翼善冠,面色和煦,不過讓他們稍稍有些意外的是,天子的身邊除了早已經被宣召入宮的李廷機之外,赫然還有翰林學士方從哲。
“兵部的軍報朕已經看過,韃靼此番來犯,卻又貿然議和,不知眾位先生如何看法?”
軍報早已經隨著請求覲見的帖子送進了宮,更何況朱常洛早已經得了錦衣衛的訊息,所以沒有過多的廢話,直截了當的開口問道。
“陛下,老臣以為,大軍不可撤!”
誰也沒有想到,天子一上來就問的這麼直白,大殿當中短暫的沉默了片刻,沈鯉沈閣老站了出來,帶著幾分小心開口道。
此番說起來,沈閣老也是憋屈的很,在場一共六個人,其中方從哲是翰林學士,嚴格來說並不足以參與這樣的軍國大事,所以錯非皇帝點名詢問,他是不會胡亂開口的。
而剩下的就是內閣大臣們了,前頭說過,遇著這樣的軍國大事,在內心考量清楚之前,老大人們是不會貿然發表意見的,畢竟越往後頭說話,就越能夠根據局勢調整自己的態度和說話的方式。
但是殿中議政,又不能老是沉默著思量而不開口,所以就涉及到一個排序的問題。
一般來說,開口說話的順序,就是內閣當中地位排序了,而除了首輔次輔兩位明顯是地位比其他閣臣更加尊崇之外,其他閣臣只有一個隱形的不穩定的排序,說白了,大家名義上地位都差不多,至於真正如何排序,就該按資歷,聲望,勢力等一系列的東西綜合來看了。
說起來,沈閣老在內閣當中的資歷很深厚了,他入閣極早,甚至比次輔衷貞吉還早,僅次於首輔王錫爵,是和前次輔沈一貫一撥的。
甚至沈閣老在內閣當中,還曾經和身為次輔的沈一貫屢次嗆聲,甚至在沈一貫去後,一度有過登上次輔之位的機會,只可惜被衷貞吉搶了先。
衷貞吉和沈鯉並沒有什麼舊怨可談,沈閣老自然也得乖乖的注意自己的身份,沒再做過什麼不合身份的事兒。
再往後,沈閣老依附於浙黨,固然是在朝堂上進一步穩固了地位,但是在這內閣當中的排序,卻反倒下降了。
原因很簡單,沈閣老終歸不是浙黨的元老人物,他借用了浙黨的勢力,自然也要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成為朱賡的臂助。
這幾年在內閣當中,很難說他們二人誰的地位更高些,但是毫無意問的是,自沈一貫去後,在浙黨當中,還是朱閣老的地位更高些。
所以往往沖鋒陷陣的活兒,都得沈閣老出馬,當然,本來不管怎麼說,還有個李廷機墊底兒,他是最末一個入閣的,也是資歷最淺薄的,自然排序也當最末。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自從承天門一事之後,李閣老在朝臣當中的聲望水漲船高,帝黨的勢力也越發龐大,無形當中也就越過了沈閣老,甚至就連朱賡都未必能夠比的過他。
鑒於以上的種種原因,沈閣老就無比悽慘的變成了首個開口發言的人……
“哦?為何?”
果不其然的是,天子依舊是一副波瀾不驚的樣子,開口問道。
“陛下明鑒,老臣以為,此番韃靼進犯,來勢洶洶,前幾日兵部連報,我大同守軍損失慘重,可見其人進犯之堅決,然而我大軍初至大同不過一日,韃靼便遣使前來,急欲與大明修好,豈非咄咄怪事?大戰若能止息固然損失好事,但是臣恐此乃敵方疑兵之計,故而以為不可貿然撤軍,當詳查之後再行定奪!”
沈鯉思量了片刻,緩緩開口道。
應當說,沈閣老說的是比較保守的,他既沒有說答應議和,也沒有說不答應議和,只是提出了對於韃靼議和誠意的質疑,算得上就事論事,不偏不倚。
接下來便是朱賡,這二人一向俱為一體,沈閣老說完,朱賡也上前說道。
“陛下,老臣亦是此意,是戰是和暫且不論,此番韃靼突然遣使議和,未免太過奇怪,何況老臣記得上次軍報有言,此番土默特興兵犯我大同乃是為三娘子而來,然則現在三娘子毫無蹤影,扯力克卻突然遣人議和,用意尚待詳查!至少三娘子的行蹤查明之前,我大明暫時不能同韃靼合議,臣提議,遣派欽差奔赴大同,前往土默特一探究竟更為妥當!”
這下子殿中的大臣們都覺出味來了,今天的朱閣老可反常的很啊!
這話說的看似沒什麼毛病,但是卻不大符合朱閣老反對開戰的一貫態度啊,而且不知為何,眾人隱隱約約覺得,今天的沈朱二人說話似乎格外謹慎……
“不妥,土默特興師犯我大明,殺我大同守將,如今我大軍奔赴大同,糧草輜重已動,豈能就此停戈止息?陛下,老臣之見,此時尚非議和的良好時機,既然我大軍佔有優勢,當繼續前進,挾大勝之勢狠狠的給土默特一個教訓!”
相比之下,次輔衷貞吉老大人的態度就鮮明的多,雖然早先的時候,衷次輔對於出兵一事也是不大贊同的,但是他好歹還能分得清楚輕重。
議和?開什麼玩笑!
大明調動大軍,籌集軍費,任命官員,徵用民夫,耗費了這麼多的人力物力,結果韃靼的一句話,就要停戈止息?
做什麼美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