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8章 兒時“偷”趣以及其他樂趣(二)

那時候,孩童們還不清楚蜻蜓是種益蟲,也不知道蜻蜓以蚊蟲為食,甚至也不瞭解猙獰的“蠆chai)蟲”蜻蜓的幼蟲狀態)為了變成翩翩蜻蜓,要蛻換了好幾次皮,所以肆意的殺害了不少,但由於當時的蜻蜓數量大,繁殖多,也無甚影響,並不像現在這樣,已經見不到大片蜻蜓群了,所以現在的蚊蟲才那麼氾濫與猖狂吧。

18、弄老鞥。

“老鞥eng)”,正確的稱呼應該是“東方白點花金龜”,是一種腐汲性或食果蔬汁液的,群棲取食昆蟲。

每年出現在春夏秋三季之時,所以農村的孩童,在這段時期內,在正在受到癭ying,此處指樹瘤)害的病樹上,或腐爛的瓜果蔬菜上,都能尋覓到它的身影。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因為“東方白點花金龜”起飛時,會發出“鞥鞥鞥”的聲音,所以被諢稱“老鞥”,寓意“聲音宏大,且嘈雜。”而“老鞥”的玩法,與“玩蜻蜓”的方式相似,即在逮到“老鞥”後,用一根從掃帚上折下的細竹條,牢牢插到“東方白點花金龜”背頸的縫隙中,使之無法逃逸,同時,也十分健康的活著,不會讓它出現太大的傷害。

所以“老鞥”在孩童的這種刺激下,往往會更加的“鞥鞥鞥”,但它只能原地飛舞,一般是好一會兒才能把身子晃動,然後藉機飛走,所以,那時的孩童,往往能享受好一會兒的“鞥鞥”聲。

當然了,因為“老鞥”身處腐敗的環境下,所以特意尋它玩的孩童們,也能同時發現“豹紋蝶”一種喜愛吸食樹液,腐果,以及花蜜的,翅膀褐色如豹紋的食腐性蝶類),甚至天牛的蹤影,也別有一番趣味。而更具玩味的是,讓農家深惡痛絕的,農田土壤下的乳白色大蟲“蠐螬qi cao)”俗稱“地狗子”),是和“東方白點花金龜”同科的“金龜甲”或稱金龜子)的幼蟲形態,也算是一件令人嘖嘖稱奇的事情了。

19、逮老肥牛。

“老肥牛”,是“天牛”的一種稱謂,因其力大如牛,善在天空飛舞,故得天牛之名;又因其發出“嘎吱嘎吱”之聲,似是鋸樹之聲,故又被稱為“鋸樹郎”。

雖然天牛是一種危害程度較大的害蟲,大人們對其深惡痛絕,恨不得絕了它的種。可對於農村裡的留守孩童來說,卻是一種難得的趣味性極大的天然玩物。每當暑假來臨之後,清閒無事的農村孩童便會趁著暖曛曛的午後時光,三三兩兩,成群結隊,一同前往村莊周邊的叢林草野溝渠裡,去消遣時光,去探尋大自然的詭秘與神奇。

因為農村環境優美而安謐,鮮少有人涉足,所以蟲兒們常常高亢的一展歌喉,或此起彼伏,你方唱罷我方登場,或搞起了合唱團,琮琮琤琤ng ng cheng cheng)的,嗈嗈喈喈yong yong jie jie)的,有蟬的熱鬧,有鳥的清脆,也有蛐的絃音...共同將天籟的聲音展現的淋漓盡致,配合的天衣無縫,頗像最上乘的音樂集會一般,能讓人沉醉其中,身與心都受到了極大的薰陶。

所以飽富探索精神的農村少年們,自然而然能發現諸多純天然的綠色樂趣:比如尋覓隱形在樹皮褶皺中、恍惚與樹色合而為一的蟪蛄——若人不細察的話,不容易發現它的身影,靠著這一招,它躲過了多少次天敵的追索...還比如悄守花叢,等待著翩翩飛舞的蜂鳥鷹蛾來授粉來採蜜——這是一種似蛾似蜂似鳥似蝶的“四不像”昆蟲,擁有著蜂鳥的速度,擁有著蛾子的長喙,擁有著蜜蜂的習性,擁有著蝴蝶的曼妙,經常會被人們誤認是蜂鳥,其實只是一種天蛾罷了...當然了,還有各種飼養的樂趣,比如餵食滿身利刺的刺蝟,能發覺它最喜歡吃麵條、泥鰍、蚯蚓等長條狀食物,也喜歡吃小青蛙、小蛤蟆、小老鼠與幼蛇等,可謂是比較好生養的生物之一...

雖然人們常說農村裡的消遣不多,可一時半會卻也很難讓人一口氣說盡,這無限的美好或許都摞在人們的眼角邊上,靜等著人們來細細發現,這就像是在仲夏之後,在低矮的灌木叢中,若人們細心留意的話,經常可聽到一種微弱的、類似“嘎吱嘎吱”的聲響,就像是誰在偷偷伐木一般。當然了,若人們撥開蔥蘢,會發現一兩隻或多隻,肥臃臃的,長相怪異的,有著細長雙牫的,生著粗粗似鐮刀樣顎齒的囂張昆蟲在啃食著鮮嫩多汁的樹皮——這種蟲並不會因為被人類發現而停止啃食,相反,會加速啃食,然後只有在人們捉到它後,它才似猛然驚醒,“哦,原來我被人逮到了啊”,然後開始氣沖沖的兩牙交磨,六肢亂纏,發出可恐的“嘎吱嘎吱”聲,似乎想憑藉這一招,讓“孱弱”的人們嚇到放生了它。它,就是這樣的慵懶,也是這樣的天真,因為太過貪吃,也因為太過幼稚,最終落得個被人捉到玩耍到死的結局,這,大抵是它最悲哀卻不讓人可憐的經歷了吧。

被捉住後的天牛,玩法有不少,最常見的是找來一根涓細而堅韌的尼龍繩,像拴牛一樣,從天牛的脖子後面環繞著小心繫緊,讓它無法下嘴,無處咬斷,也無心搞亂繩子,自然無可掙脫。所以繫上枷鎖的它,就變成了命不由己的傀儡,雖然還能飛翔,卻只能聽取人心愛惡,或高或低,或前或後,範圍只在繩長之內,雖然它在飛空時頻頻發出“嚶嚶嚶嚶”的討好人類的聲音(實際上只是翅膀扇動聲,無他意),可它再也不能自由自在的到處飛去了。因為縱然是如此的悲慼,在人們的眼中,卻是另一番景象:它僅僅只是玩物罷了。所以三五成群的孩童們經常會比賽著看誰的“牛牛”飛得最高,飛得最遠,可最終勝者連同敗者,都會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也只有少許運氣好到爆的“牛牛”,能幸福的帶著繩子飛走——可最終它還是會因為有繩子束縛而死去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而對於那些一開始就用自己的鉤足搞亂繩子而分開不得的“牛牛”,會自然失去人們的青睞,會首當其衝的受到迫害,然後,就成了螞蟻軍團豐碩的口糧了。

當然了,還有一種“牛牛”的玩法是比賽爬遠,在地面上,看哪隻天牛爬得最快,爬得最遠,以遠近定輸贏,也是趣味盎然的。

雖然天牛以生命的代價,來給予農村孩童童趣,來博取人類主人的歡心,以及構成了人們的青春實際上多是童年),雖然它是害蟲一列,可農村孩子,依舊也是要說聲謝謝的,謝謝這些小精靈構成了農村孩子多姿多彩的真實體驗,也因為有這些精靈的陪伴,留守的農村孩子才少了許多的孤單與寂寞,多了些喜笑和顏開。謝謝那些年,你存在過,雖然那時的孩子早已長大,早已不在重玩這些“幼稚”,可真當緬懷起來,想去找尋,再續玩你一把,卻發現鮮少痕跡,已經不好找到你們了。也是啊,時光荏苒,這人間早已是物是人非,何況是惹人厭惡的你們呢,畢竟農藥多了,雜樹少了,環境惡化了,你們自然就會消失蹤跡吧。這,愈發孤單寂寞的人生呀...

20、逮油子。

油子,是北方地區對“蟈蟈”的俗稱。而“蟈蟈”,是一種渾身碧綠,兩須細長,叫聲如“嘓”,體色與蝗蟲相近,外形與“灶馬”相似,穿梭在草叢間的精靈,食瓜果,也食豆類。因叫聲清脆醇美,而被人們作為觀賞性昆蟲飼養,至今已經數百年曆史。

所以農村的孩子們,也自然會受到召喚,而頗為喜歡飼養這種昆蟲,以至於每到夏末秋初,在聽到這種嘹亮聲響時,就尋思著前去捕捉,然後繼續與這種生靈發生些趣事。甚至,在野外尋獲“蟈蟈”的期間,也會發現“黑豆”即龍葵)和“香姆榴”即燈籠果),然後順勢恣意品嚐一番。其實,逮蟈蟈,比較簡單,尋聲定位即可,它的聲音在哪,就去哪捉它就行。可難就難在,捉住它後,需要有個地方寄養,要求綠色自然,空氣透露,不影響人們觀賞。所以心靈手巧的農村老翁們,巧妙想出了用“狗尾草莛ting)”或茳芏即香附草)梗,或金銀菜莖,來編織玲瓏精緻的“蟈蟈籠”,以此來解決蟈蟈的住宿問題,以及人們的觀賞需求。

於是那時候,能有一間鳴叫著蟈蟈的“草屋”,便是不少農村男孩子的期冀吧。當然,這也包括當年的我。雖然現在的我早已不在飼養,縱然是偶然聽聞它的聲響,我也裝作無物,最多隻是駐足傾聽它絃音的美妙,慢慢的回味,我已不願去傷害它了吧。

當然了,除了“蟈蟈”外,農村還有“蟋蟀”、“棺頭蟋”以及“油葫蘆”,甚至還有居於人家廚房的“灶馬”又名“突灶螽zhong)”),以及潛藏在屋內的“中華鬥蟋”——是種模樣微小,叫聲卻吵鬧的“家養型”蟲子。而 “棺頭蟋”的頭型最為清奇怪誕,宛如戴了個“警帽”,據民間傳說,能威懾其他正在鳴叫的蟋蟀,就像遇到警察後收斂自己行為的小偷一樣,所以“棺頭蟋”也因此被戲稱為“警察蟋”,真是地大物博,無奇不有呀。

未完待續)

<!17k>

喜歡回憶頻頻擾請大家收藏:()回憶頻頻擾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