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大計之前,一切都在讓步。
為了防止病毒傳播,各小區陸續實行起單雙號進出的政策。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居民家裡儲存的年貨基本上消耗殆盡,外出購買食材的需求與日俱增!
由於疫情的原因,小區附近的菜市場都歇業了,想買什麼東西,需要跑到較遠一些的超市才可以買得到,很多居民開始選擇在網上購買食材。
但是網上購買的話,要比超市裡貴上不少,對於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來說有些承擔不起,還有很多不會使用智慧手機的老年人,他們也只能選擇去超市購買。
只要外出,就會有風險,如果去了人員密集的超市,尤其是免疫力較低的老年人,無形之中便大大增加了感染病毒的風險。
火柴廠小區四號樓的杜大爺,是一位獨居老人,已經將近八十歲了,腿指令碼就不太靈便,如果跑到距離較遠的超市去買東西,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像杜大爺這種情況並不在少數,大多數小區都有一些困難獨居老人或者殘疾人,他們的飲食起居便成了社群極為關注的問題。
另外,還有一些從外地回來,需要居家隔離十四天的人,也需要被協助。
面對這些情況,陽光街道成立了“愛心配送”專案組,主要負責為特殊人群及不方便外出的居民購買並配送生活物資。
各社群、各網格根據轄區內的實際情況,迅速組織志願者隊伍加入到“愛心配送”專案組之中。
蘇悅然和卡點志願者們成立了“愛心配送”微信互助群,每天專人負責詢問隔離的居民是否有代購的需求,對不會用微信的老年人則採用打電話或者上門詢問的方式確認購買需求。
微信互助群裡每天都很熱鬧,各種代買訊息應接不暇。
“我兒子想吃水餃,社群同志明天可不可以幫忙買一把韭菜?”
“家裡的遙控器電池沒電了,幫我買兩節七號電池,記得要南孚牌的。”
“2號樓5單元5層西戶,生薑兩塊,白菜一顆,紅糖一袋,衛生巾一包,謝謝!”
“3號樓2單元4樓東,大米10斤,西紅柿2斤,醋1袋。”
“麻煩幫我買十斤雞蛋,兩袋麵條。”
“家裡的燈泡燒壞了,黑燈瞎火的,麻煩明天幫我買一個節能燈。”
“......”
居民要求代買的物品真可謂是五花八門,為了做好管理,蘇悅然用一個筆記本專門記錄居民的購買需求,再靈活安排採購人和送貨人。
“愛心配送”專案啟動之前,火柴廠小區和化肥廠宿舍的卡點值守人員還算充足,現在突然增加了物資採購和配送的工作,大家更是忙得不可開交!
交接完卡點的工作,蘇悅然並沒有下班回家,而是拎著採購來的一袋大米和幾袋蔬菜走到了杜大爺家門口。
她一邊把耳朵貼在門上聽著動靜,一邊大聲喊話:“杜大爺,我是咱們社群的蘇悅然,您能聽見我說話嗎?您不用開門,隔著門說話就行!”
“是小蘇啊,我能聽到。”屋子裡傳出杜大爺沙啞的嗓音。
蘇悅然提醒道:“杜大爺,我把一袋大米和一些蔬菜放在門口了,您過一會記得拿進去。”
“多少錢啊,小蘇,我怎麼把錢給你啊?”杜大爺有些激動地問道。
“不用給錢,這是政府的一點愛心!我過幾天還會再來給您送菜。您老的身體還好吧?”蘇悅然解釋完畢,順便問起老人的身體狀況。
杜大爺話語哽咽:“我身子骨還算硬朗,真是太謝謝小蘇,謝謝政府啦!”
“那就好。杜大爺,回頭你把家裡的垃圾放門口就行,我再來的時候捎下去......”蘇悅然像一個大管家一樣,不停地叮囑著。
“好,好,好!”杜大爺連說了三個“好”字。
“杜大爺,那我先走了,您有啥事就給我打電話!”蘇悅然下樓的時候,順手把每個樓層門口的垃圾都給捎了下去。
同樣的事情,在其他小區也在同時上演著!
在居民開門想提垃圾袋的那一刻,才會突然發現它們已經被社群的有心人“偷走”了......
喜歡社群那些事請大家收藏:()社群那些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