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鐵頭娃 二十二

1938年11月28日上午9時30分召開的“陸軍管理事業主懇談會”上,東條英機發表了據稱當時是極具所謂爆炸性的演說。

東條英機認為,要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與德國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反蘇軍事同盟,就必須以實際行動對蘇進行武力恫嚇,迫使蘇聯放棄對中國抗日力量的支援。中國與蒙古人民共和國地域接觸面廣,蘇聯可透過蒙古就近支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抗日鬥爭。為此,東條英機決定,在中國東北的西部中蒙邊境製造諾蒙坎事件,發起了對蘇聯的更大規模的一次武裝挑釁。

步步侵華

東條英機1937年,日本蓄意挑起盧溝橋事變後,在軍部中央形成了強硬派與謹慎派兩大派別,前者以陸軍大臣杉山元、軍事課長田中新一及參謀本部第3課課長武藤章等為代表,後者則以參謀本部第1部部長石原莞爾、陸軍省軍務課長柴山兼四郎等為代表。兩派對時局的分析迥異。強硬派認為,中國已是不堪一擊,只要日本一出兵,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將其征服,正是最好的時機。而謹慎派則堅持認為,時機尚不成熟,由於日本須全力準備對蘇作戰,如貿然發起對中國的大舉進攻,有可能泥足深陷,這樣不僅不會取得良好的作戰效果,同時也有可能使對蘇作戰處於被動地位。

8月19日,東條英機在張北設立了混成旅團司令部,便於臨近指揮。東條英機採取慣用的“閃電戰術”,沿平綏線依次進攻南口、居庸關、懷來和張家口等軍事要地。這一地區的中國國民黨軍隊約3萬餘人,而東條兵團則只有幾千人。但由於中國國民黨軍隊抵抗決心不足、守備虛弱。日軍憑恃機械化武器裝備瘋狂進攻,中國國民黨軍隊不得不節節退卻。8月22日,張北守軍國民黨軍劉汝明部被擊潰。

29日,張家口失守。張家口的失守,使得在南口一線抗擊日軍的中國國民黨軍隊湯恩伯部面臨著腹背受敵的危險。於是,只得收縮防線,隨著張家口和南口阻擊戰的失敗,察南地區再無屏障,日軍輕輕鬆鬆地將察哈爾全省納入其控制之下。

1938年5月,鼓吹三個月結束中國事變的陸相杉山元被趕出中央,由板垣徵四郎取而代之,東條英機也取代梅津美治郎擔任陸軍次官。

1938年11月初,近衛文麿首相提出了“建設東亞新秩序”的口號,這實際就是日軍獨霸東亞的宣言。

1938年11月28日上午9點30分,在軍人會館召開的“陸軍管理事業主懇談會”上他大放厥詞,宣稱日本要“對蘇、中兩國同時作戰,同時也準備同英、美、法開戰”。此言一出,立即引起日本國內巨大震動。不僅對日本經濟界產生了強烈衝擊,致使東京的股票市場狂瀉,同時也令戰爭狂人云集的軍部感到無法接受,紛紛指責其過於“輕率”。陸相板垣徵四郎聲稱東條英機目的只是想鼓勵日本軍需生產,這只是一種宣傳的手段而已。壓力之下,這個上任剛剛半年的陸軍次官只好灰溜溜地下了臺,改任航空總監去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但東條英機的野心並未因此而有半點收斂。1939年5月,諾門坎戰役爆發,又見東條英機上躥下跳。在此次戰役中,蘇聯紅軍和日軍都動用了大批現代化武器裝備,特別是飛機、坦克和裝甲車。然而,戰役的結果卻讓東條英機顏面全無在蘇聯紅軍的強大攻勢下,日軍再次遭到重創,參戰的主力部隊第23師團幾乎全軍覆沒,關東軍出動的兵力,死傷近13,重武器損失高達87。就此,關東軍妄圖北進的野心只得放棄。但東條英機卻並不吃虧,他將此役中陸軍航空兵的戰績無限誇大,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

1939年8月,希特勒為了專心征服歐洲大陸而與斯大林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德的“友好”加之蘇聯紅軍的威力,日本不得不暫時放棄了“北進”的野心。

1940年7月17日,經歷了平沼騏一郎、阿部信行、米內光政幾任走馬燈似的內閣更迭之後,近衛文麿再次出山組閣。在近衛的這次組閣中,強硬派軍國主義分子東條英機被起用為陸相。

開戰先鋒

1940年7月19日,東條內閣近衛召集陸相東條、外相松岡洋右等,確立了新內閣執政方針,包括強化日、德、意三國軸心;日、蘇締結互不侵犯條約;要將“東亞新秩序”擴充套件到英、法、葡、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即準備“南進”;盡全力排除美國的實力干涉。

日本入侵法屬印度支那南部,展開“南進”第一步,這極大地損害了英、美等國在東南亞的既得利益,美國開始向日本施壓,凍結日方在美資產和要求日本放棄對中國和太平洋領土的野心。而日本暫時不想與美國起正面衝突,並且由於深陷中國戰場,不敢貿然起事,因而選擇了與美國進行談判。但實際上,“談判”只是像東條這樣狂熱鼓吹“南進”擴大侵略的好戰分子們拖延時局、進行備戰的幌子而已。談判桌上的日方根本沒有“誠意”,他們要求美國承認“滿洲國”,同意日本可以從東南亞獲取資源。雙方各不相讓,矛盾分歧越來越大。

東條英機的演講8月1日,外相松岡洋右公開宣稱“我們當前外交政策的直接宗旨是,根據皇道的崇高精神,建設以日、滿、華集團為鏈環之一的'大東亞共榮圈'”。此時日本的侵略野心已不侷限於中國,而是要建立一個更大範圍的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了。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法西斯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訂。

為了配合不斷升級的侵略戰爭,日本政府極力在國內煽動戰爭狂熱。首相近衛文組織起“大政翼贊運動”,而陸相東條英機則大肆鼓吹武士道精神。

1941年初,東條英機以陸相身份簽發了《戰陣訓》,鼓吹全軍和全體“皇國臣民”應向天皇效忠,每個人都要有“獻身奉公”的精神,以實現“大東亞新秩序”。

1941年6月22日,德國偷襲蘇聯,蘇德戰爭全面爆發。與美談判不成的日本決定發動太平洋戰爭。

7月2日,東條英機參加御前會議,在其鼓動之下,最終商討確定了《適應形勢變化的帝國國策綱要》,準備為“南進”不惜與英美開戰。

東條英機近衛文麿這個貴族臨陣退縮,於1941年10月16日宣佈內閣總辭職。近衛內閣總辭職的第二天,經重臣會議提名東條組閣獲得透過。選中他不是因為他孚重望(他是不孚重望的),或者他是個侵略主義者(他是個侵略主義者),而是他對軍事紀律具有獻身精神,人們認為他在危難時機能控制魯莽的軍隊,並且忠於皇室,精力充沛。

1941年11月17日下午,天皇召見東條英機,晉升其為大將,誥命他以現役軍官身份擔任首相出面組閣,並身兼陸相。這使他的地位比前幾任鞏固的多,當時處在戰爭邊緣的日本需要一個趟地雷的傻瓜作招牌,日本人選擇了東條英機,東條也自覺的踏上了這一步。

1941年11月18日,東條內閣正式成立,這是一個發動戰爭的集權“內閣”,東條英機一人身兼陸相、內相,以後又兼任文部相、商工相、軍需相等職,集各種大權於一身。在就職宣告中,這個戰爭狂人叫囂“完成支那事變,確立'大東亞共榮圈'”是帝國之國策,要在“皇威之下,舉國一致,為完成聖業而邁進”。

喜歡國色芬芳請大家收藏:()國色芬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