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鐵頭娃 二十二

東條英機,日本軍國主義的代表人物,二戰甲級戰犯,侵略中國和發動太平洋戰爭的主要戰犯之一。第40任日本首相,東條英機是昭和天皇的手下,因獨斷專行、兇狠殘暴,在關東軍中有“剃刀將軍”之稱。

東條英機自幼就受到軍國主義思想和武士道精神的薰染。1911年1915年,東條英機就讀於日本陸軍大學,畢業後堅決支援日本軍部的右翼法西斯分子,謀劃、策動武裝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後,東條英機出任關東軍憲兵司令官來到中國東北。“七·七”事變後,東條英機率日軍直撲察綏和晉北,並炮製偽“察南自治政府”。1941年10月,東條英機擔任日本內閣首相。同年在御前會議上透過了對美國、英國和荷蘭開戰的決定。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日,日軍根據東條英機的命令,陸續開始對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關島等地發動進攻。1944年4月中旬,為加強中國大陸日軍與南洋日軍的聯絡,東條英機命令儘快打通橫貫中國的平漢、粵漢和湘桂鐵路。同年7月18日,由於日本在與美國的海戰中屢遭重創,在侵華戰爭中連遭失敗,東條內閣被迫辭職,東條英機退出軍政舞臺。

1945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12日,日本頭號戰犯東條英機自殺未遂,被捕入獄。 1948年11月12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以發動戰爭、侵略別國、反人道罪等罪行判處東條英機絞刑。12月23日,東條英機被執行絞刑,時年64歲。

人物經歷

少年時期

少年時期東條英機受家庭氛圍薰陶,他很早就渴望當少年時的東條英機一個軍人,能為天皇效忠。少年時代的東條英機曾先後就讀過東京四谷小學、學習院小學部、城北中學、東京陸軍地方幼年學校和陸軍中央幼年學校。東條英教為了培養兒子的武士道精神,專門請人教東條英機學習“神刀流劍舞”。

1899年9月,東條英機進入東京地方陸軍幼年學校學習。進入軍校,東條英機以父親為榜樣,渴望成為“效忠於天皇的合格軍官”,為日本“征戰建立功勳”。

在陸幼學習三年之後,1902年9月,19歲的東條英機進入陸軍中央幼年學校學習。由於當時正值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進一步刺激了日本軍國主義對外擴張的野心。東條英機在學習期間,就感受到日本國內對侵略中國得逞的“狂喜”。日俄戰爭爆發前後,日本國內更是舉國動員,日本政府積極加緊擴軍備戰,軍界則猖狂叫囂,對俄“復仇”,準備與沙俄大戰一場。培養軍官的各級軍事學校,為侵略戰爭服務,相應地實施“戰時教育方針”,一面縮短了學制並加緊教育和訓練,一面極力向學員灌輸軍國主義侵略思想。

初次出陣

自殺未遂的東條英機1904年的日俄戰爭(明治37年),對日本軍國主義政府而言是“命懸一線”的關鍵一戰。東條英機由陸軍中央幼年學校升入陸軍士官學校。東條英機經常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到士官學校後面的市谷臺高談闊論,東條英機經常跳出來向大家展示他那套並不十分專業的“神刀流劍舞”。眾人的陣陣喝彩使東條英機忘乎了所以,極度的亢奮使他完全陷入對未來的狂想而不能自拔。

畢業前夕

1905年4月(明治38年),日俄戰爭已勝負分明,日軍在奪取了奉天會戰的勝利後,俄國已成強弩之末。從日俄戰場返回日本後,東條英機重又回到陸軍第3師團。

1915年(大正4年),東條英機從日本陸軍大學第27期畢業時,已經31歲,距離他走出陸軍士官學校整整10年。

歐洲之行

畢業後,作為精英分子的一部分,東條進入了陸軍省實習,接著外放任日本駐德國大使館武官,正好碰上裕仁皇太子游歷歐洲,接見駐歐洲各地日本武官,在閒院宮載仁親王等皇族前輩名將的引見下,以永田鐵山為首的青年軍官向皇太子宣誓效忠,發誓剷除軍內長州閥元老勢力,清除政黨勢力對皇權的干涉。隨後巴登巴登三羽烏(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和岡村寧次)擬定了計劃大綱。作為在巴登巴登的第四個人,東條英機當時負責在門外放哨。1921年夏天,他到德國遊覽,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長時間接觸非亞洲環境,年底在參觀完華盛頓會議後,他匆忙的乘火車穿越美國,返回日本,他對德國的印象比對美國深,這可能是因為他懂德語而不懂英語的緣故。

沉浮之間

東條英機回國後東條英機又先後當過陸軍大學的教官、陸軍省軍務局參謀等職,在軍隊中秘密發展橫向聯絡。

1929年8月任步兵第1聯隊聯隊長,

1931年8月任參謀本部整備局動員課大佐課長,“九·一八”事變時,日本各政黨對軍部所持放任態度不滿,東條英機馬上對政黨發表的不利於軍部的言行進行了“調查”,指控這是“挑撥軍民關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1933年3月,東條英機被任命為陸軍少將,同年11月任軍事調查部部長。

1934年3月,東條英機在軍事調查部長的位置只坐了四個月,便被調到陸軍士官學校,隨後又先後任職於步兵第24旅團和第12師團司令部。

1935年9月,陸軍部人事局長後宮淳,東條英機在陸軍幼年學校時代的校友力薦東條出任關東軍憲兵司令官,而東條英機正是以此為跳板開始了他向日本法西斯最高權力中心的衝擊。

日本以武力強佔中國東北後,為了實現對偽滿洲國的所謂一元化統治,於1932年便出臺了所謂的《八八》決議,隨後又於1934年將日本駐偽滿洲國的機構進行重新整頓。自此時起,關東軍實際上掌控了偽滿的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經濟大權,關東軍司令官也就成了太上皇。東條英機所任憲兵司令官一職,按照規定同時兼任日本駐滿行政事務局長的要職。東條英機到任後,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扶植自己的黨羽。在此之前,關東軍憲兵隊僅僅是一個編制僅200人左右的隊伍。這點微不足道的力量,當然無法滿足東條英機的需要。於是他迅速從日本本土、臺灣以及朝鮮等地調集了一批得力干將,併為他們在憲兵隊裡安排要職,在短時間內培植了對其忠心耿耿的親信。

對蘇挑釁

“七七事變”爆發之前,日本國內政局不穩定。1937年(昭和12年)5月31日,由於林內閣急欲組成一個包括以均布為中心的右翼勢力在內的新黨,從而刺激了各位重臣,引發了原有政黨的反抗,導致了林內閣的總辭職。

1938年(昭和13年)5月26日,軍部電令東條英機中將自中國東北飛回東京羽田機場。5月30日正式任命東條英機擔任陸軍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