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花子趙一 三十五

摺疊外交

日本

清朝統一臺灣後,康熙由鄭氏那裡瞭解到對日貿易的眾多好處,於是清政府於1685年正式廢除了《遷海令》,頒佈了《展海令》允許人民出海經商。這一開明的政策致使去長崎的唐船驟增三、四倍以上,互市之盛堪稱空前。同年,日本政府則頒佈《貞享令》,規定每年去長崎貿易的總額:中國船貿易額不得超過白銀六千貫,荷蘭船不得超過三千貫。貿易總額超過白銀六千貫後,即禁止此後該年入港的其他中國船舶進行貿易,勒令運回貨物。故來得較晚的中國商船常被禁止入港,不得不駛回中國,不過不少中國船就在日本沿海進行走私貿易。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赴日唐船達117艘,而該返回中國而從事走私貿易的船達22艘。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日本政府限定赴日貿易的唐船為80艘。直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為防止日本產銅原料之外流,幕府公佈《正德新令》,限止每歲赴日唐船為30艘,此令一出,唐船抵長崎者自行減少。

俄國

《尼布楚條約》簽訂不久,沙俄就向清政府提出派人來華學習中尼布楚條約國文化。俄國人主要想學喇嘛教經典,因為在沙俄新拓展的東方領土上,很多民眾都信奉喇嘛教。另外,俄國人來華,還想學習滿漢文字,以便更好地瞭解中國。

對於俄國的要求,清政府欣然同意,並將這些留學生安置在國子監中,派專人教他們。由於這種方式學期不長,缺乏制度保障,因此俄國一直希望能夠定期派人來中國學習。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派圖理琛等人,前往俄國轄境撫綏土爾扈特部。作為交換,彼得大帝提出派遣以修士大司祭列扎依斯基為首的教士團回訪北京。

<ingofernandeznavarrete)返回歐洲招募人才,希望增進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

法國漢學家杜赫德指出,在清朝康熙年間,原本閉關鎖國的中國逐漸向外界開放,並維持著國內、近鄰貿易以及歐洲貿易。甚至說“全歐洲的貿易量都無法跟巨大的中國貿易量相比”。並且形容中國的各個省就相當於歐洲的王國,他們都拿各自的特產來進行貿易,而且有了聯盟保護的趨勢,這種趨勢佔據著所有的城市。以致於大臣們都在商業領域有自己的股份,其中有許多官員都把自己的資金委託信譽好的商人代理,以圖自己的資產能在貿易往來中穩健增值。並總結說除了那最貧苦的家庭,中國人)都能透過各自的商業活動能輕鬆過上小康生活。

同時記載了清朝市集的繁華程度和中外商家的貿易情況,稱“中國商人都會在做買賣時表現的看上去很真誠,特別是同外國人做生意時;他們總是儘可能的抬高商品價格,而且他們在行銷自己的商品時通常沒有任何顧慮。”

清朝跟日本、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馬尼拉以及歐洲也有貿易來往。甚至中國還做轉手生意,把從歐洲進口的布匹出口轉銷日本。

《全球通史》裡亦指出,康熙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急劇膨脹且發展快速,大量的茶葉、絲綢、棉布、瓷器和漆器經廣州口岸運往歐洲銷售。

康熙還派間諜出訪蒙古、中亞,收集各國情報,回國呈報,書中甚至很清楚記錄了大北方戰爭和查理十二的事蹟。

海禁、弛禁

有說法是,為了打擊鄭氏臺灣,康熙初年實行了遷界禁海政策,規定沿海30裡的居民內遷,片板不準下水。先是在福建沿海實行,後又推廣到廣東和浙江沿海。清政府劃定一個瀕海範圍,設立界碑,乃至修建界牆,強制處在這個範圍內的沿海居民遷移,有敢不遷移的,殺無赦,有敢越界的,也殺無赦。

康熙七年1668年),在鄭氏已退居臺灣的情況下,清廷開始弛海禁,並以廣東先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國內戰爭基本結束,康熙意識到開海勢在必行:“開海貿易,謂於閩、粵邊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財貨流通,各省具有裨益。且出海貿易,非貧民所能,富商大賈,懋遷有無,薄徵其稅,不致累民,可充閩粵兵餉,以免腹裡省分轉輸協濟之勞。腹裡省分錢糧有餘,小民又獲安養,故令開海貿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停止海禁:“今海內一統,寰宇寧謐,滿漢人民相同一體,令出洋貿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開海貿易。”並於第二年,“在於粵東之澳門,福建之漳州,浙江之寧波府,江南之雲臺山”分別設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江海關,管理對外貿易。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臺灣的明鄭政權,顯示了康熙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鰲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康熙舉行“多倫會盟”取代戰爭,懷柔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稱之為“千古一帝”。但是也有學者研究指出,康熙所謂的“盛世聖君”形象系後人建構與美化,其實他本人及其統治時期存在許多瑕疵,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清史稿》: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連,至於今不能已。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於戲,何其盛歟!

《嘯亭雜錄》:仁皇天資純厚,遇事優容,每以寬大為政,不事溪刻。

《全球通史》:1康熙有理由這樣自信。他統治的大清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就連那些自命不凡的歐洲來訪者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2他在“康熙”這一年號下,統治中國60多年,併成為17世紀的偉大人物。同時康熙又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一位精細的管理者,一位淵博的學者。3康熙曾有過幾回巡視,他不但視察公共工程、寬赦囚犯、聆聽民間疾苦,而且還親自審閱那些有志向的舉子的科考卷子。一位為此而吃驚的教士寫道:“康熙甚至會召見那些地位低下的勞工和農夫,並以一種友善可親的態度同他們交談,這使他深得人心。”也許是因為經常外出巡行,並能親臨下層,康熙學會了識別18個省中的13個省的方言。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