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花子趙一 三十五

《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1玄燁是中華帝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他的統治時間不僅僅是最長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中華帝國的歷史上更是最複雜的。也許同時他是冷酷而且粗心大意的,在判斷的時候會犯錯誤,但是他卻擁有敏銳的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對帝國的使命感,這都標誌著他是少有的可以隨心所欲的改變人類歷史程序的人!而且被眾多歷史學家包括中國,日本和西方的史家)所注意的是,康熙的統治可與俄國的彼得大帝以及法國的路易十四相媲美,而他們三人的共同特點標誌著前工業時代,傳統君主王權的最高階段。2而且,康熙在很多事上,行事果斷,對於統治和文化做出了許多有益的事,而他的人品與品格則成為理解導致清朝秩序鞏固的眾多因素的入口點。”

黃宗羲:1方今殺運既退,薄海內懷音草狀;皇人仁風篤烈,救現在之兵災,除當來之苦集,學士大夫皆以琴瑟起講堂之上,此時之最難得者也。2今聖天子無幽不燭,使農裡之事,得以上達,綱常名教不因之而蓋重乎?

白晉:1具備天下所有人的優點,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應列為第一等的英主。2康熙皇帝的孝順和感恩是如此罕見,他因此獲得了舉國百姓的尊敬和擁戴。

金昌業:以康熙之儉約,守汗寬簡之規模,抑商貿以勸農,節財用以愛民,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至若治尚儒術,而能尊孔、朱;躬修孝道,而善事嫡母,則雖比於魏孝文、金主雍無愧矣。第其為人,明秀有餘,渾厚不足。才多,故好自用;量狹,故喜自矜。……又聞通官之言:康熙)惡聞諫諍,峭直之臣不容於朝,此豈君天下之量也?……儉德雖可尚,過儉而近於吝。

洪大容:1六十年天下之奉,宮室之儉如此,宜其威服海內,恩浹華夷,至於今稱其聖也。2臣見暢春園而知康熙真近古英傑之君也,其享六十年太平,有以也。

萊布尼茨:現世皇帝康熙就是這麼一個空前偉大的君主。他對歐洲人頗懷好感,但起初還是不敢違反輔政臣僚的意願,以國家法規形式公開允准基督教在中國自由傳播。直到他親政之後,方才辦到這點。事實證明,正是康熙這一雄才大略才使得歐洲的技藝和科學更換地輸入中國。僅此而言,我認為康熙帝一個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遠見卓識。我之所以視他為英明的偉人,因為他把歐洲的東西與中國的東西結合起來了。

伏爾泰:北京的耶穌會教士,由於精通曆算而博得康熙皇帝的歡心,以致這位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馳名遐邇的君主,准許他們在中國傳教,並公開講授基督教義。

曾國藩:1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於康熙。而雍乾以後,英賢輩出,皆若沐聖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雖大智莫能名也。2凡前聖所稱至德納行,範無一而不備。上而天象、地輿、歷算、音樂、考禮、行師、刑律、農政,下至射御、醫藥、奇門、王遁,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殆無一而不通,且無一不創立新法,別啟律途。後來高才絕藝,終莫能出其範圍。”

梁啟超:1清聖祖尤篤嗜,召西士南懷仁等供奉內廷。風聲所被,嚮慕尤眾。2康熙帝是比較有自由思想的人。他早年間興文字之獄,大抵都是他未親政之前的事……本身卻是廓達大度的人,不獨政治上常採寬仁之義,對於學問,亦有宏納眾流氣象。試圖他《庭訓格言》,便可以窺見一斑了。所以康熙朝學者,沒有什麼顧忌,對於各種問題,可以自由研究。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汪榮寶:祖自親政以來,內則削平大難,鞏固統一之基礎,外則戰勝強敵,恢張帝國之威信。外交軍事,所在奏功,而其文治,亦斐然比於漢唐之盛。

呂思勉:聖祖是個聰明特達的君主。他樂於求學,勤於辦事。於天文、地理、律歷、算術……學問,多所通曉。又頗能採用西洋的學問。……他能勵精圖治,確是實在的。……能儉於用財,也確是真的。所以當三藩平後,國內已無戰事,政治亦頗清明,百姓就得以休養生息。

蔡東藩:1自古藩鎮,鮮有不生變者。撤亦反,不撤亦反;與其遲撤而養旤益深,不若早撤而除患較易。清聖祖力主撤藩,正英斷有為之主。洎乎倉卒告警,舉朝震動,聖祖獨從容遣將,鎮定如恆,且不允索額圖之請,自損主威,聖祖誠可謂大過人者。2康熙帝為有清一代英主,三次親征,卒平朔漠,撻伐之功,未始不盛。

蕭一山:聖祖六十一年,文治武功,蔚然可觀。以其有好學不倦之精神,寬大愛民之治術,謹事惜時,深耕易耨,為清朝培植良好之根基。末葉雖稍流縱弛之弊,然大亂之後,亟需休養生息,此亦守成令主所必循之途徑也。

啟功:歷史上有“康乾盛世”之說。據我看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時代最強盛,雍正次之,乾隆最差。康熙收復臺灣,平定噶爾丹、力敗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使中國的版圖空前絕後的遼闊,制定了開明的民族政策,重用漢族知識分子,大度而主動地拜謁明孝陵,消除了明末遺老的對立情緒,穩定了人心;推行寬鬆的文化政策,優待人才,並注重選拔人才,促進了清代的文化建設和學術發展。

田淼:康熙作為一代有作為的封建帝王,在政務之餘,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研習西方數學和天文學知識,為西方數學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數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不能不說是非常可貴的。

柏楊:玄燁大帝,這個中國歷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輕氣壯,有劉邦豁達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高陽:與唐太宗均是第一流的君主,其個人修養和道德言行也是無可挑剔。論述缺點時,謂其晚年因傳位而至吏治漸壞。

戴逸:康熙帝少年即位,除鰲拜、平三藩,表現了非凡的才能;以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獎勵墾荒,致力治河;爭取漢族士大夫官僚,勵精圖治;他又統一臺灣,驅逐沙俄入侵,平定噶爾丹,奠定了清朝統治的基業。不過康熙帝晚年精力衰疲,諸皇子爭位,舉朝不寧。

姚念慈:總體來說,玄燁是一位富有憂患意識,具有理性和剋制力的統治者,他的內心情感和衝動大多情況下會服從於理性。……玄燁或許是忍人,但絕不是暴君。玄燁勤政,這是公認的。玄燁也比較精明,對於社會隱患,多能防微杜漸。他雖然多年用兵北方,但對於南方反清勢力卻毫不放鬆;他雖然時時保護滿族的特權,卻又很在意贏得廣大漢人的擁戴;他注意到大量蠲免並未收到很好的效果,也曾注意到財政過分集中於中央,地方存留不足,帶來許多弊端,官員薪俸微薄,加派火耗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但進入晚年,具體地說,康熙四十六年之後,玄燁變得日益孤獨,理性逐漸削弱,更多受情緒支配,立儲問題和準部之役都沒有處理好,使朝局和社會陷入混亂。……把玄燁視為歷史上最偉大最崇高的帝王,是人為製造的產物。事實並非如此。玄燁非但不如唐太宗豁達,也不如他父親順治皇帝福臨率真。更關鍵是,玄燁結束了鰲拜等四大臣輔政之後,其政治取向卻與四輔臣一樣,都在於中止順治皇帝的漢化之道。

日本人對康熙帝極為尊重和推崇,翻譯了《聖諭十六條》,並且稱呼康熙帝為“上國聖人”。二戰時期日本人研究異族征服中國的歷史,對康熙更加欽佩,認為:“清朝三百年的政績,也是靠它擁有像康熙帝那樣以衛道者自任,把自己提高到模範帝王的地位,成為鞠躬盡瘁的賢能天子,才爭取到那樣難治民族指漢族)的全面信任和擁護。在這點上說他獲得了更光輝燦爛的成就,也非過言。但其中的重要因素,恐怕就是所謂‘統治者的恩德’。”並把康熙作為自己未來統治中國的榜樣。

朝鮮人對康熙帝的評價經歷了一個從昏君到聖君的變化過程,康熙親政時正值朝鮮肅宗年間,朝鮮雖為清朝屬國,思明反清情緒卻很濃厚,對康熙的評價也很負面,如有使臣說康熙“只知清書,不解文字”,“驕淫日甚,以遊戲為事”,“荒淫遊畋,不親政事”,等等。但到康熙後期,評價開始轉變,稱康熙“節儉惜財,取民有制,不事土木,民皆按堵,自無愁怨”。乾隆以後,朝鮮君臣對康熙的評價變得非常高,他們認為“康熙,千古英傑也”,“大抵康熙,天下之聖主皇帝、天下之英雄矣”,“康熙自是豪傑之主,政令施措動合事宜,至今維持,皆其餘蔭”。清末的朝鮮國王李熙高宗)也認為:“康熙,英傑之主也”。

喜歡國色芬芳請大家收藏:()國色芬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