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們歡歡喜喜,將那正壽長生、脫胎換骨之饌,盡情享用。二尊者陪奉四眾餐畢,進入寶閣,開門登看。阿儺、伽葉引唐僧看遍經名,對唐僧道:“聖僧東土到此,有些甚麼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
三藏聞言道:“弟子玄奘,來路迢遙,不曾備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
行者見他們不肯傳經,忍不住叫道:“師父,我們去告菩薩,教他自家來把經與老孫也。”阿儺道:“莫嚷!此是甚麼去處,你還撒野放刁!到這邊來接著經。”
張清、沙僧耐住了性子,勸住了行者,轉身來接。一卷卷收在包裡,馱在馬上,卻來大殿前,謝了菩薩,一直出門,下山奔路不題。
唐長老四人正行間,忽聞香風滾滾,只道是佛門之禎祥,未曾提防。忽聞得響一聲,半空中飛下一隻龍鷹來,將馬馱的經,輕輕搶去,唬得個三藏捶胸叫喚,孫行者急趕去如飛。
那龍鷹即將經包抓碎,拋落塵埃。行者見經包破落,又被香風吹得飄零,卻就按下雲頭,去搶那經書。張清、沙僧也去撿那經書,收拾好來見唐僧。
唐僧接一本散經,開啟看時,原來雪白,並無半點字跡,慌忙叫:“全部開啟來看看。”幾人開啟看時,卷卷俱是白紙。長老短嘆長吁地道:“我東土人果是沒福!似這般無字的空本,取去何用?怎麼敢見唐王!欺君之罪,誠不容誅也!”
行者早已知之,對唐僧道:“師父,不消說了,這就是阿儺、伽葉那廝,問我要人事沒有,故將此白紙本子與我們來了。快回去告訴菩薩,問他個勒索錢財之罪。”唐僧道:“就把我那紫金缽盂送與他罷!”
張清笑道:“何須如此!我曾學點石成金之術,點化一些金子給他就是。”行者道:“賢弟,我也曾學過。只是礙眼法罷了,如何瞞得他過?”張清道:“我所學與你不一樣,是真變金子。”說著,伸出手來,掌心向下,金豆子如下雨般嘩嘩傾注,不多時堆成小山。
行者拿起一顆來,用火眼金睛仔細觀看,羨慕地叫道:“果然是真金!”
唐僧喜道:“如此真經可取矣!”張清使用念力,將金豆子放至馬揹包裹裡。四眾急急回山,轉上雷音。
不多時,到于山門之外,眾皆拱手相迎,笑道:“聖僧是換經來的?”三藏點頭稱是。眾金剛也不阻擋,讓他進去,直到珍樓寶閣之下。
阿儺、伽葉見了冷笑,仍問唐僧要些人事。張清從馬背上取出金豆子,問道:“這些夠嗎?不夠還有。”二僧驚喜叫道:“足夠!足夠了!”
伽葉喜滋滋進閣檢經,一一查與三藏,三藏叫:“徒弟們,你們都好生看看,莫似前番。”他三人接一卷,看一卷,都是有字的。傳了五千零四十八卷,乃一藏之數,收拾齊整馱在馬上。
唐僧拿了錫杖,按一按毗盧帽,抖一抖錦袈裟,喜喜歡歡,出門欲向東而去。
阿儺、伽葉卻道:“且慢!接引佛祖有請!”引唐僧來到大雄寶殿,只見接引佛祖坐於寶座之上。降龍、伏虎二大羅漢敲響雲磬,遍請三千諸佛、三千揭諦、八金剛、四菩薩、五百尊羅漢、八百比丘僧、大眾優婆塞、比丘尼、優婆夷,各天各洞,福地靈山,大小尊者聖僧,該坐的請登寶座,該立的侍立兩旁。
一時間,天樂遙聞,仙音嘹喨,滿空中祥光迭迭,瑞氣重重,諸佛畢集,參見了接引佛祖。
接引對唐僧言曰:“此經功德,不可稱量,雖為我門之龜鑑,實乃三教之源流。若到你那南贍部洲,示與一切眾生,不可輕慢,非沐浴齋戒,不可開卷,寶之重之!蓋此內有成仙了道之奧妙,有發明萬化之奇方也。”三藏謝恩,信受奉行,依然對佛祖遍禮三匝,承謹歸誠,領經而去。去到三山門,一一又謝了眾聖不題。
一名金剛走上前來,叫道:“取經的,跟我來!”唐僧等俱身輕體健,蕩蕩飄飄,隨著金剛,駕雲而起。四人正在欣喜,金剛忽然把風按下,將他四眾,連馬與經,墜落下地。
三藏腳踏了凡地,自覺心驚。張清呵呵大笑道:“好!好!好!這正是欲速則不達。”三藏道:“且休說嘴,認認方向,看這是甚麼地方。”沙僧轉頭四望道:“是祭賽國!我認得這寶塔!”
行者叫道:“寶塔上的舍利子呢?為何不見了?”眾人再看時,果然發現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