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1章 輔兵!

崇禎七年六月十七,葉宰率軍抵達直隸真定府南界——隆平縣,再往南便是順德府的鉅鹿縣,那裡有個人正等著葉宰去約會。

沒錯,在葉宰看來,這就是約會!

他只要一想到心目中的大明戰神就近在咫尺,心裡便“砰砰砰”跳個不停,恨不得馬上飛過去相見。如此心態,就像他十幾年前在夕陽下的奔跑,那是初戀的味道!

不過,在此之前,葉宰還得先做一件事才行。

下午未時,正在行軍中的周遇吉突然得到中軍傳令:前軍止步,就地警戒,等候中軍、後軍抵達。

周遇吉雖然有些詫異,卻也不折不扣執行了軍令,散出人手擴大警戒範圍,以備後方人員到達。

申時,中後軍基本同時到達,然後立刻動手開始紮營。

紮營的工作如今已經不歸周遇吉管,葉宰交給了自己人田安國領導的後營和少量在河北招收的輔兵。

葉宰出京時並沒有徵發輔兵。他覺得這會加重輔兵及其家庭的負擔,而且也得不到輔兵充分的擁護。

為何?

因為輔兵大多是徵發的勞役,屬於不領餉的。你讓別人提著腦袋幫你白白乾活,吃得比豬差睡得比狗晚,能得到真心的擁護才怪!

兵法有云還是魯樹人說過“不同心者為團體大害”。

所以,葉宰寧願不要輔兵也要純潔隊伍。但他的任性卻帶來了一個比較嚴重的後果,沒有輔兵幫助,“挖掘壕溝、建築營壘、運輸糧草兵器、埋鍋造飯”等庶務全都要神機營負責,以至於從北京走到紫荊關,300多里居然走了10天。

平均一天走30多里不等!

這種慢吞吞的龜速直到攀西軍加入隊伍後才逐漸改善,因為攀西軍有專門的輔兵部隊,其兵餉為戰兵的一半,極個別優秀者甚至能到三分之二,熱情高漲也願意下死力。

再加上戰輔兵均為四川人,出門在外老鄉會不自覺地抱團,很多事也不願多做計較。故而後營兵士與徵發輔兵的素質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然而,攀西軍後營人數實在太少了,才500人。即使這500人用盡了全力也負擔不起近2500人的輜重。

葉宰為此不得不敞開口子,沿途收容流民。

明末有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軍隊家丁化、戰輔兵比例擴大化。

家丁化不必再提,就說戰輔兵擴大化。

與洪武、永樂那時的11,或者最多12不同,明末由於衛所兵軍事素質退化,邊軍戰輔兵比例增大為1比3到1比4之間,江南的比例更加驚人,可達1比10或者更多。

輔兵不必也不能上陣打仗,只能做些搬運、修建、火夫等工作。可明軍的軍法中,既沒有編制固定的戰輔兵比例,也沒有使用輔兵的細則。

正治清明時,兵部和統兵主將協商後會做出合理的規劃。根據戰役大小、戰場遠近等因素,調動或徵發不同的輔兵數量。

正治昏暗時,根據熱力學那啥定律——熵增,軍隊越來越混亂,充人頭擺場面的事越來越多,結果導致戰力被稀釋成了樣子貨。

葉宰就不希望自己的軍隊也是這樣,雖然開了口子但也嚴格要求,遂派出攀西軍的教導、指導們組成甄別團隊。

由此給了葉宰一個大大的驚喜。

是這樣,正工人員們經過三年多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已經能準確地把握政策,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

此次招兵,他們便發揮主觀能動性,無須葉宰指導便定出三個原則:

第一,必須是失地農民,逃荒的不要;

第二,機靈的不要,老實木訥的優先;

第三,可以有家屬小孩,但拖帶的老人不要。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