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鍊鐵最重爐溫,使用冷風鍊鐵,燃料消耗很高,生產率低,若是使用“熱鼓風”鍊鐵,可以顯著降低焦炭用量……”
即使學的並不是冶金專業,但是朱明忠也曾書本上了解到“熱鼓風”鍊鐵給鍊鐵業帶來的改變。在19世紀20年代以前高爐使用冷風鍊鐵,燃料消耗很高,生產率低。1828年英國尼爾森建議在高爐上使用“熱鼓風”鍊鐵,並於次年在蘇格蘭克拉依特廠首次實現來這一建議,風溫雖然只有不到150度,但是它所帶來的效果卻是驚人,每噸生鐵的燃料消耗由8噸驟然降到5.16噸,燃料消耗降低了30以上,而相應的產量提高46,而用於加熱鼓風消耗的燃料只有不過僅只是0.4噸噸鐵。幾年後該廠又將風溫提高到300餘度,燃料消耗降到來下降了50以上,而產量比用冷風鍊鐵時翻了一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儘管在這個時代,不可能做到21世紀一千餘度的風溫,但是做到一兩百度的風溫卻很容易。而且技術也很簡單隻不過是在風道中增加加溫段,雖說無法測定爐溫的溫度,但是在清河鐵廠的試驗中,焦炭消耗降低了25左右。
“經略所言極是的,過去雖知道鍊鐵需要鼓風,卻不知這鼓風裡頭居然有這麼多的學問。”
雖說幾乎等於出身鍊鐵世家,但是孫明躍仍然很難想象這鍊鐵中會有這麼多的學問。且不說其它就說燃料上,從洗煤、配煤直至煉焦,看似簡單的煉焦過程之中,從最初的選煤就有許多講究,用什麼樣的煤,那裡的煤,都需要經過多次試爐才能確實。這煤看似相同,但每個地方的煤皆有其不同之用,若是用錯了煤可能會導致鍊鐵用焦量激增,也有可能導致生鐵過脆。所以,現在鐵廠的煉焦,僅僅指定少數的幾處煤焦。
“正是因為學問多,所以才會讓你做好記錄,把這些經驗整理成冊,弄清楚其中的原因,道理,如此這鍊鐵才能變成一門學問,不要擔心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就像這爐風加溫,本官就提有專利金,每產千斤鐵提取2斤,以後這就是發明創新的定例,如果有其它人能改進冶鐵技術,能夠提高產量、降低成本,若是被工廠採用,自然也可以提取專利金……”
在拿自己作為例子的同時,朱明忠又伸手指向河邊的洗煤廠,與清河焦廠早先使用朱明忠發明的人力洗煤不同,現在卻藉助水力洗煤,而發明水力洗煤的正是焦廠的一位工匠。
“就像那發明水力洗煤的胡師傅,他的這個發明節省了很多人力,雖說這個技術是被一次性買斷,可畢竟也有180兩銀子,依我看少了一些,原本至少能賣三百兩,可畢竟是一個開始,等將來會越來越規範,而這技術自然也是越來越值錢,只有如此,他們才願意把自己的絕活拿出來與人分享,與人交流……”
提及那個賣了180兩的水力洗煤專利時,朱明忠顯得很是興奮,畢竟這是江北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專利”。甚至他也正是以此為契機,開始尋思著頒佈一個專利保護章程,之所以重視專利,是因為專利制度是導致近代中國與歐洲在知識積累和技術進步模式上產生巨大分野,進而導致產業革命在歐洲而非中國發生的關鍵所在。在歐洲建立專利制度之前,中國和歐洲的技術進步都是由技術機密所驅動的,而工匠保護技術訣竅,最原始也最有效的原則就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所以,技術機密大都採取了與創新者人身依附的使用和傳承方式。
“過去,很多工匠的秘方絕活都是“世代單傳”、“傳男不傳女”、“傳長不傳幼”的傳承方式。這種傳承方式能夠儘量降低技術訣竅洩露的風險,但卻阻礙了人們之間的知識共享,並會大大增加技術訣竅的滅失風險,古往今來,不知多少絕活就這麼消失,唯才,你是匠戶世家出身,對此,自然比我瞭解一些。”
如果說對於這種原始的技術傳承方式的弊端,朱明忠只是從後人的總結中有所瞭解的話,那麼對於孫明躍來說,出身於匠戶世家的他卻是深有感觸,
“經略所言甚是,這清河有匠戶萬餘戶,這幾百年間,不知多少技藝因為後繼無人或者天災人禍而失傳,就像甲申天變,天下離亂,不說其它,便就是擅長制鋼的孫家就因為其父被亂兵所殺,使得制鋼之術失傳,還有李老三的銅鏡,這清河一地尚如此,更何況是這清河?”
在孫明躍感嘆著那些技藝失傳的時候,朱明忠點頭說道。
“從先秦直至現今,數千年來,但凡技藝皆保留為私人,相互之間難以共享,不能取長補短,於是人們往往是簡單重複前人的工作,有時候還沒前人做得好,即便是偶有聰明才智,即便是拜師學藝,往往對方唯恐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往往留上一手,往往需要他積蓄十數年甚至數十年經驗之後,方才有所心得,而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累積創新。如此一來,又談什麼進步?”
數千年來的中國對西方的人口優勢,直接導致中國對西方的技術優勢,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很長時間都在技術總量上遙遙領先於歐洲。但是當15世紀末專利制度首先在歐洲確立之後,歐洲社會知識積累和技術進步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於專利制度解決了商業機密保護下市場擴充套件與技術可佔有性之間的內在矛盾,而作為一種無形資產,人們從專利權所獲利潤大小與市場容量成正比。由此給歐洲的技術變革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略,您之前所頒佈的《專利令》中所言““在10年期限內,未經發明人同意與許可,禁止其他任何人制造與該發明相同或者相似的裝置。若其他人貿然防止,將賠償專利人銀千兩,仿製品將立即銷燬”,不正是保護匠人之利,令其再不至於像過去一樣,將手中的三分絕活藏於家中敝帚自珍,如此,將來我江北匠人自然會受益無窮!”
孫明躍的恭維讓朱明忠只是微微一笑,這個時代的人們根本就不會知道專利保護對於技術的推動。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專利制度可能是促進工業革命的關鍵因素。在此期間,公開披露的技術知識日積月累,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公共知識庫,為工業革命的發生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而專利保護的排他性特徵,也為技術與市場的結果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證。從而使得風險投資家願意投資給技術發明人,從而獲得利潤,就像蒸汽機,正是由於具有蒸汽機的專利,瓦特才得到了巴洛克、博爾頓等企業家的“風險投資”,這又促進了蒸汽機技術的市場化程序——那些企業家最後為了收回投資,又會積極推廣蒸汽機。
或許,他們現在不會理解,但是當專利保護把中國技術的發展送上快車道的時候,到那時,誰又能阻擋它的前進呢?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