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來了!
深吸一口氣,然後李化熙雙手捧上一份摺子,大聲道。
“臣李化熙、王道乾、劉子壯……等三十六人上奏:古有多難興國,殷憂啟聖,蓋事危則志銳,情苦則慮深,故能轉禍為福也……”
勸進!
古往今來,這樣的一幕不知在多少地方上演過,無論被勸進者是何人,勸進者都會將其與堯舜等先秦聖君相比,似乎其登大寶、坐皇位,那是理所當然,那是眾望所歸,是順應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總之勸進者會用他們的言語讓被勸進者相信——他是順應命,理應如此。沒有人會去計較什麼他為何會被勸進,至於什麼“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大家都知道,但卻無人計較。至於什麼“篡位”,往往被“禪讓”所取代,若是沒影禪讓”那也沒有關係,這是順應命。
勸進者們之所以會如茨積極,是因為“勸進之功”。下熙熙皆為利來,下攘攘皆為利往。商場如此,官場更是如此。不過,誰都知道,李子淵必定是會拒絕的,畢竟按照古禮,要勸進三次之後,才能“勉強”接受。
有人率先開了勸進的頭之後,這京城裡頭勸進的活動日甚一日地開展起來,與此同時,從北直隸到山西、再到河南、湖廣,各種祥瑞以及勸進更是一日甚於一日。
眼看著新的一代王朝就要誕生了,楚王府的府臣,自然極不情願讓李化熙等一群舊吏奪去擁戴新主的頭功,而他們紛紛再次勸進,與此同時,永曆朝中的老臣們,見有人開了頭,自然也有人跟著響應,只有極少數的一些大臣選擇了沉默。當然,這一班趨炎附勢者們的勸進,再一次為李子淵所拒絕。
當京師的勸進風颳到長沙的時候,在長沙的五省經略使衙署之中,氣氛顯得有些異樣,對於幾前剛剛把滿清的紅頂子摘下來,還沒有把剛換來大明烏紗戴熱的洪承疇來,面對這樣的時局,整個人卻猶豫了起來。
“先帝身故,下人皆以為是楚藩所害,而今日眾跳梁醜勸進之舉,豈不正陷大王於不義之鄭你去告訴楚王,這個時候,他若是意欲登基的話,不但對大明有害,可能對他自己也不利。若是他欲為帝,現在自當先把朱家的皇帝捧出來後,將來再謀定而後動才是……”
洪承疇盯著朱應升,眼睛中帶著疑惑。
“此事你知道嗎?”
搖搖頭的,朱應升直截簾的道。
“這件事,定是有人從中蠱惑的。”
罷,他盯著洪承疇又繼續道。
“雖大人所言甚是在理,可是事已置此,若是大人不能上書勸進的話,下人又會如何以為?況且,於大人來,做新朝勳臣,總好過為大明舊臣吧!”
儘管驚詫於京師的變故,但是心知已經沒有退路的朱應升,仍然規勸著洪承疇,以便讓他隨眾臣勸進,一句話,便直指著洪承疇的命門。
被一語卡住命門的洪承疇木然坐著,不發一聲。他知道,朱應升的是事實,甚至他都已經打定主意,待到將來,朱淮、李晉等人平定之後,他亦會勸進李楚,畢竟,只有有了新朝,才能掩飾他洪承疇的賣國求榮之舉,只有讓大明成為過去,才能告訴世人,他洪承疇當年是順應命,不是他不效忠於大明,而是因為大明氣已盡。
可是現在……這會不會太早了一點?
“朱淮、李晉、閩鄭未除,如此匆匆稱帝,會不會為之過早?”
沉默良久之後,洪承疇看著朱應升,道出他的顧慮。
“雖是有些倉促,可時已至此,若是大人能極早勸進,並遊四川總督歸降,大王執掌下之大半,這下大局既可平定,大人又何需顧慮其它?”
四川、西南五省、河南、山西、北直隸……在心裡反覆盤算著,洪承疇並沒有一口答應下來。
“嗯,你回去吧,容我再想想。”
再想想,再看看……畢竟,這下的時局,此時洪承疇的腦海中,幾乎自然而然的又想到了另一個朝廷,若是大清朝聞知此事,又會如何?
<center><center>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