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4章 憑證

可有憑物?

在問出這句話的時候,張煌言的心底暗罵自己一聲。心想到,當初大王先是陷於賊手,後又流落於民間,又怎麼可能會有什麼憑證?

可,可空口無憑啊!

空口無憑之下,又如何能服得了下?

儘管內心傾向於相信大王是先帝的子嗣,可是張煌言卻希望能夠有所憑證,有了憑證不但能夠一解他心頭的疑惑,同樣也能讓一解下饒疑慮,讓下人明白,淮王才是大明皇位最正統的繼承者。

空口無憑。

誰都可能自己是先帝的子嗣或者大明宗室,若是如此,那豈不是誰都可以稱自己是皇帝?

“張尚書可知,我大明一共有玉璽二十方,也就是“二十四寶”,初時有十六寶,後來成祖皇帝因璽寶毀失,命人補刻數寶。再往後,武宗絕嗣,世宗皇帝是武宗族弟,以興獻王世子身份入主大統,世宗繼位後於嘉靖十八年,其又下旨增添御寶,而新制七寶曰:奉承運大明子寶、大明受命之寶、巡狩下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討罪安民之寶、敕正萬民之寶,與國初寶璽共為御寶二十四,尚寶司官掌之。如此,也就是大明二十四寶。”

原本一直沉默不語的錢磊,表面是的是玉璽,可實際上的卻是大明自高皇帝后的兩次易統之變。每一次國統更迭,都會新制玉璽,而每次新制玉璽之後,都會以其新制御寶為寶器。而這新制御寶同樣也帶著異乎尋常的含意。也正因如此,世宗所制的新制七寶,對於現在的大明才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這一點錢磊知道,張煌言也清楚,甚至可以,下但凡是個讀書人,都非常清楚,世宗新制御寶於大明的意義。

“如果本官所記不差的話,世宗欽制七寶,除子寶外,皆落入清虜之手……”

突然,張煌言的話聲猛然一頓,他詫異的看著錢磊,然後又把目光投向朱明忠,難道,子寶在淮王這裡?

子寶當年不是下落不明瞭嗎?

甚至清虜還言稱其毀於紫禁城的兵火之中!

清虜之所以如此宣稱,是因為玉璽象徵著一國的法統所在,歷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視御寶的徵信作用,將其作為國家的象徵物,是皇帝治理下的憑證。有了大明的子寶,滿清甚至可以名正言順的取代大明。只是讓滿清失望的是世宗欽制七寶之中,作為皇帝象徵的子寶卻下落不明。

子寶在什麼地方?

滿清沒有得到,李闖同樣也沒有得到,早在李闖進京之前,大明子寶就已經消失了。

那塊“奉承運大明子寶”為何會消失?

曾幾何時,沒有任何人去思考這個問題,那時候,對於下的仁人志士來,最重要的就是將清虜趕出中原。可是現在,當錢磊出這個玉璽的時候,張煌言似乎明白了為何“奉承運大明子寶”會消失。

因為是烈皇帝把子寶送了出去,為何送出子寶,恐怕正是為了讓太子有身份的憑證。

在眾饒驚愕中,朱明忠取出了一個檀木盒,然後摸著那個雕刻有龍紋的木盒,緩聲道。

“當年被送出宮躲避時,為免遭窺視,便將此物藏於京中,兄弟三人立誓,他日非大明下得復,否則絕不得起出此寶……”

沒有什麼比這塊“奉承運大明子寶”更具有服力了,甚至在看到那個木盒的瞬間,張煌言相信了,他所有的疑慮都隨著看到玉璽的瞬間打消了。所有的疑惑,所有的不解,都因為玉璽的出現,而消失的無影無蹤。而呂留良甚至在看到那玉璽的瞬間,更是淚如雨下。

“尚書可需要加以比對玉璽?”

錢磊反問讓張煌言的神情不由為之一窘。

“臣、臣……”

想到這些年屢次犯上的舉動,張煌言吱嘸著想要謝罪時,朱明忠卻止住他道。

“孤現在只是大明的淮王,至於這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