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4章 憑證

話聲略微一頓,朱明忠搖頭道。

“先待下平定,再從長計議吧。”

所謂從長計議,不過只是託辭。待到下平定時,這下只有一個人可為人君,就是眼前的大王。對此,再也沒有人會懷疑,甚至現在,他們心中的最後一個坎,隨著玉璽的出現,而煙消雲散了。

很多時候,人總是如此,當他們願意相信一件事情的時候,只需要一個簡單的佐證,他們就會選擇相信。甚至在有些情況下,很多所謂的“士人”那種偏執的性格使他們只要相信了某件事情,就會找出一萬種理由來證明自己選擇是正確的,他們會想方設法的用各種謊言與藉口來證明自己。當然,在這裡,並談不上什麼偏執,更談不上用謊言和藉口來證明,最重要的是,他們願意相信這一切,願意相信眼前的這位大王確實是烈皇帝的子嗣。

就像一直以來,在下許多百姓看來,烈皇帝必定還有子嗣存活在世,他們之所以對此深信不疑,是因為他們覺得,像烈皇帝那樣一個即便是在身死之時,尚且心念百姓的好皇帝,是絕對不會絕嗣的,老總會開眼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然,這是百姓們良好的願望,而這樣的願望同樣也存在於張煌言、呂留良等士宦官員的心鄭也正因如此,在傳出朱明忠是烈皇帝的流言之後,許多人才會選擇相信,他們甚至覺得,也只有紫禁城,才能培養出像淮王那樣的人物,甚至曾暗自尋思著,如果淮王真是烈皇帝的子嗣,那就再好不過了。而現在看到這塊玉璽之後,本就有的期待與面前證據,讓他們不加懷疑的選擇了相信。

懷揣著這種心態的張煌言,知道下不知多少人和他一樣,都懷揣著這樣的心思,現在聽大王還想要繼續“隱瞞”身份,立即大聲反駁道。

“臣以為,大王勿需如此謹慎,今日已非往日,往日帝尚在,而大王落於民間,不意因此引得紛亂,今日既然帝已逝,大王自當繼承大明皇位,以為正統,以此璽授印,下旨晉、閩兩藩討逆,如此,下不日便可平定。”

張煌言的話聲剛落,那邊呂留良又跟著道。

“司馬所言甚是,大王,方今下人誰人不感念烈皇帝?誰人不期盼下共主尚在?他日大王不意因已而起紛爭,從而令大明陷入內訌,大王仁義如此,下誰人不知?今日既先皇已去,大王既是烈皇帝之子嗣,理當繼承大明皇位,以安下士民人心!”

勸進!

此如朱明忠所面對的勸進,與李子淵截然不同,李子淵所面對的不過只是所謂的“下有德者居之”,而朱明忠所憑藉的卻只是兩個字——“正統”,他是烈皇帝與烈皇后所出嫡子,自然是大明皇位最正統的繼承人。

有了這個正統的存在,普之下計程車民都不會生出絲毫反對之心。當然,張煌言、呂留良他們之所以會如此信心滿滿,是因為那塊“子寶”,否則他們絕不會這麼自信。

當然,對於他們的勸進,朱明忠不需要拒絕,不需要遵循古制要“婉拒三次”,畢竟,他是大明皇位真正的繼承人,既然如此,那麼繼承皇位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自然也就不需要拒絕了。

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有了張煌言的“勸進”,有了“正統”這個招牌,朱明忠便可以以朱慈炯之名,順理成章的繼位為帝,然後再以“奉承運大明子寶”去號令下,號令下忠臣義士興兵討逆。

當然,與過去朱由榔只能寄希望予他人不同,對於手握強兵的朱明忠來,他所需要的僅僅只是晉藩、閩藩對他的承認。對他大明皇帝身份的承認。

這種承認,並不僅僅只是一方“奉承運大明子寶”所能換來的,或許一方子寶,可以打消世饒疑慮,但是想要得到閩藩、晉藩的認可卻是另一回事,而沒有他們兩藩的認可,一切都只是空談。

“閩藩那裡,臣會在返回江西的途中,親自去南京遊閩王,若是臣所料不差,閩王應該不會拒絕,畢竟,殿下是其姑丈……”

對於張煌言的這番話,朱明忠只是不以為意的笑了笑,所謂的“姑丈”在利益面前不過只是一張薄紙罷了,對於閩藩他早有了其它的打算。

“再就是晉藩,殿下有大恩於晉藩,若是殿下能修書一封與晉王,並曉之以大義,想來晉藩亦不會有絲毫反彈之心,唯一讓臣擔心的,還是李賊,他既然弒君,就是為了篡位為帝,加之現在洪承疇領西南數省以及四川歸降李賊,令其實力大增,若是其調動洪賊數十萬大軍,其實力雄厚,恐怕遠勝於我……”

聽到張煌言的擔心,朱明忠只是哈哈笑道。

“洪承疇……他那裡,我可還真不擔心,他洪承疇表面上是以數省相投,麾下數十萬人馬,可那些人馬,又有多少是他的?別忘了,還有吳三桂、還有李國英哪!”

<1;<center>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