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章 新朝

再過幾天,就是新年了,在那裡應該還有些故友可以拜訪。

兩天後,當潘仁遠乘公共馬車抵達北京的時候,還未進城門,他就發現相比於過去,這裡似乎更加蕭條了。多年前在滿清治下的時候,他曾來京城赴試,而那時的京城熱鬧非常,尤其是崇文門稅關那裡,即便是在寒冬臘月,也能排出長隊去,而現在,那崇文門卻只有少數幾個人。

空蕩蕩的內城,空蕩蕩的市街,只顯得靜寂非常,以至於讓人很難相信,這裡會是北京,會是大明的帝都。

不,這裡是曾經的帝都!

幾經輾轉之後,潘仁遠還是找了一位故交,他是北京本地人,他們雖不是同窗,但卻是同年,當年也曾一同把酒言歡,故人的相逢,自然讓李化平頗為高興,儘管飯時已過,他仍然吩咐家僕準備飯菜,因為年關將近,這家中酒肉甚足,所以特也不需要特意張羅,便置辦了一桌飯菜。除此之外李化平甚至還特意邀來了幾名好友,一同為潘仁遠洗塵。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宴席剛一開始,眾人自然對潘仁遠一番恭維,恭維著他當年的丈意直言,言道著他的仁舉,當然,言語之中,自然也有對朝廷的不滿。對於這些話,潘仁遠大抵上,只是隨口附和著。

對於他來說,他已經為當年的義氣用事付出了代價,他的代價就是被充放到長春,那兩年前剛建的新城。

“那長春究竟是何模樣?是不是和滿洲伯寧古塔相隔不遠?那裡每到冬時,是不是滴水成冰?”

儘管能夠從報紙上看到東北,但是對於東北無論是李化平也好,或者同坐的其它人,都不曾真正瞭解,自然有些好奇。

“長春在瀋陽以北數百里,永曆十六年,忠義軍第四十三營營長李鳳亭領兵收復,並於此築建新城,城牆方圓九里,城內外有軍民三萬餘人,大抵上都是內地流放的刑徒。那裡離寧古塔只有數百里,至於冷不冷……”

看著房中喝著酒仍然穿著棉衣的眾人,潘仁遠笑道。

“雖說東北苦寒,可是到冬天時,因為有火炕,那屋裡反倒比關內暖和一些。”

“冬天時有火炕確實是舒服,就是有些費煤。”

一旁的王立在接腔時又問道。

“那長春豈不就是大明的最北方?”

“是,也不是。”

潘仁遠先是點頭,然後又搖頭說道。

“雖說現在那裡是我東三省最北端的城池,不過,卻不是總督府統領的盡頭,在下曾聽駐軍官佐提到,往北數千裡,皆為我大明國土,不過在黑龍江江畔,有俄羅斯人竊據築建的堡壘,現在東北當局側重先穩定地方,再向北拓展,將來一但東北局勢穩定,肯定會派兵驅趕俄羅斯人。”

對於俄羅斯人,他們並不怎麼了解,即便是潘仁遠也不怎麼了解,很快他就轉移話題聊起了東北。

“其實,東北倒也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貧瘠,那裡的土地反倒更為肥沃一些,放眼望去,可以說是千里平川,在那樣的地上,隨便灑上一把種子,都能收上幾石,不過,那裡並不適合種高粱、小米、麥子,因為天氣太冷。”

“那當地種的都是什麼?”

李化平他們一聽不種高粱、小米、麥子,立即好奇了起來。

“種的是玉米,一畝地能產200斤上下,若是家裡有個幾十畝地,比如像安置在東北的榮民,他們最少都有一百五十畝的勳田,種上百畝玉米,一年至少能收上萬斤玉米,然後再種些土豆,再種上些牧草,玉米賣到市上,冬天吃土豆,家裡再養上幾頭馬、幾頭牛,一年收個幾百兩銀子是沒問題的,”

所謂的“榮民”是退役的明軍,不僅僅只是忠義軍,還有各地的明軍、義軍,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被安置在東北,當然作為回報,給他們的勳田,也都半倍甚至一倍於關內,這也讓東北瞬間多出來的近十萬個地主。

“其實,他們中的許多人,都不是自己種,而是招來幾戶佃戶,那些佃農替他們種田,然後他們收上六成的租子,既便是如此,那也是吃喝不盡,他們是大明榮民、勳民,勳田按律優免……”

儘管潘仁遠的話中沒有嘲諷的意思,可是聽在李化平等人的耳中,他們卻無不是憤憤不平的說道。

“今上待丘八如子弟,待士子如仇寇,待丘八如此優厚,他日西征時,難道就指往這群養尊處優的丘八去收復陝西嗎?”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