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化平之所以會這麼說,不僅僅是因為陝西還未收復,更多的恐怕還是羨慕那些丘八的際遇,他們能平白得到大塊的土地,而且還不用繳納田賦、負擔徭役。反觀士子們往往都沒有這樣豐厚的優待。
“可不是,那北方不還有、還有俄、俄什麼……”
“俄羅斯。”
“對,就是俄羅斯人嗎?將來,就指往那群人,還能打走俄羅斯人不成?”
他們這般抱怨著的時候,潘仁遠理智的選擇了沉默,從東北迴來的他知道,東北這兩年能平定,正因為在東北的近十萬軍功地主,他們雖說退役了,但做為在鄉軍人的他們,卻自備武器,一但接到命令,就會立即集合接受軍事長官的指揮,那些土人的臣服,是臣服於武力,而不是仁義道德。
“哼哼,我倒要看看,今上憑著對那群丘八的恩寵,又焉能成得了中興之主,從古至今又焉有這樣的明君聖主?”
聽到他們的話題慢慢的變了味道,潘仁遠便岔開話題說道。
“懷棠,小弟初來京城,不知是何緣故,這京城怎麼相比過去,那般冷清?按理來說,這個時候,應該頗為熱鬧才是?”
“熱鬧?怎麼熱鬧?”
李化平直截了當的說道。
“現在北京,也就是個名,別忘了,帝都神京現在在中都,也就是過去的清河縣。”
帝都遷往清河!
即便是在長春,潘仁遠也從報紙上看到過,自然知道遷都的原因——省去每年數百萬石漕糧解運之苦。當然,百姓並沒有因此減輕負擔——漕糧仍然要交,只不過抵成了現銀,只是用途從最初的供給京師以及北邊部隊,變成了社學先生的官俸,在過去的兩年間,在滿清治下幾乎停辦的社學,再一次興盛起來,朝廷給予社學先生的祿米雖說不多,每年不過區區十數石,但卻也顯示了朝廷對文教的重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對於這種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良賦”,百姓們自然不會拒絕。因為遷都後,天下人都能從中漕糧不解中受益,這才使得遷都極為順利。
但,並非沒有反對之聲,既有官員言道著“天子守邊的祖制”加以反對,也有來自北直隸官紳士民的反對,畢竟,他們知道遷都對於北直隸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衰退。
就像現在的京城。
“這不是才遷走幾個月嗎?怎麼現在會衰敗如此?”
潘仁遠詫異的問道。
“是幾個月不假,可是這京官有多少?勳貴又有多少?浩浩蕩蕩的十幾萬人離開之這,這京中多少商家因為他們離開,不是歇業,就是將生意遷往中都,過去這京城有多少人?當年烈皇帝那會,最多時,幾乎不下百萬,現在又有多少?不過區區三十萬,這京城,早就不是當年的京城了……”
遷都,影響最大的恐怕就是像李化平這樣的本地土著,他們不是生意人,也不是官員,不能把家搬到中都,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北京陷入衰敗之中。提及京城的衰敗,李化平等人無不是哀聲嘆氣著,他們原本也曾歡天喜地的迎接著今上的到來,可是到最後,他們沒想到,換來的卻是新朝的離開。
“這新朝啊……”
長嘆口氣,看著潘仁遠,李化平無奈的苦笑道。
“克禮兄,你只管慢慢的看,這新朝和過去,可是大不同啊……”
新朝!
聽到這兩個字的時候,潘仁遠的心底不禁疑惑,新朝難道就不是大明嗎?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