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顧人倫!
這樣的話,無疑就是指責。
對此,朱明忠倒是不以為意的微微一笑,他知道長子繼承,會對閻爾梅,甚至許多朝中眾臣造成什麼樣的衝擊。
實際上,國人對於長子確實是偏愛,就像朱之瑜為大明遊走奔波的時候,就將家業全交給長子,帶著幼子四處奔波,作為次子的朱大勇十餘年來隨他顛沛流離不說,甚至幾次險些喪命。
也正因如此,他們自然不願意看到幼子一無所得。
“長子多肩負著傳宗接代、傳承爵位的重任,而幼子排除在家產的繼承人名單之外,所以,他們就更需要教育,就像許多大戶人家之中,其下一代除在務農經商之外,業儒也是一個主要出路。這裡既有利益上的考慮,又有家族傳統的因素。既然百姓人家可以如此,那麼勳貴為何不能如此呢?與普通的百姓於社學就讀不同,勳臣的子弟有勳貴學校教育,即使是普通的勳士,也設立有專門的學校教育他們子弟,這些階層充沛的家業使得他們能給子女提供代代相傳的、不間斷的、高質量的教育,這是許多平民之家難以相比的。”
貴族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並不是爵位,而是教育,特殊的地位,使得他們可以聘請到最好的老師教授子弟。而那些學校既重視文事,也重視武備,既訓練人的外在行為規範,也陶冶人的內在精神情『操』。
對閻爾梅的指責,朱明忠並沒有反駁,而是用現實加以駁斥。
“那些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幼子,難道就因為沒有繼承權,就一事無成了?他們可以參加文官考試,可以考入軍校,正由於幼子們沒有繼承權,所以他們才不得不獨立開創新生活,他們會從事各行各業,而且朕相信,他們會在各個領域內取得相應的成就,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卻恰恰又起到了另一個作用——文化的傳播者,他們把勳貴之家優質的教育傳遞到了民間。”
不僅僅如此,突然朱明忠的眼前一亮,他的神情甚至變得有些激動。
“現在,天下皆知朕將分封宗室於夷地,令其教化夷地,如果說是我大明仍然實施“析產製”那麼必定是人人窩在家裡等著分財產,非但沒有創業之心,同樣也沒有冒險精神,可如果幼子們失去繼承權,為了生活,他們不僅需要創業,而且也會紛紛投奔宗室,於異域開枝散葉,這豈不比過去一家一族固守一地要好?”
長子繼承法,帶來的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除了長子之外,幼子們會因為沒有繼承權而紛紛離家自謀生路。那麼這些幼子們都去了哪裡了呢?出路無非也就幾條,要麼去經商,要麼去考取文官,要麼從軍。正是因為這些幼子們的分散流落,不再依靠家族生存,自然而然的,就不會像中國一樣動輒形成數十數百,甚至數千人口的大家族,宗族的勢力,也會在這種長子繼承中被迅速瓦解。
如果全天下都是這種“長子繼承製”,那麼,勢必會造成另一種結果——大量的幼子因為沒有繼承權,他們必定會湧入城市,但是城市中並沒有那麼多就業機會,他們為了謀生,不得不做出另一個選擇——離開本土,前往殖民地或者海外的諸侯國,在那裡開拓自己生活。
而在這個過程中,接受良好教育的貴族幼子,給諸侯國帶去了文化,而平民幼子給諸侯國帶去了人口。如此一來,海外擴張最基本的兩點也就得到了解決——文明與人口。
而中國呢?
國內有人口也會因此被限制在一個合適的範圍內——激增的人口因為繼承權的問題的會主動的流向海外,而不再是被動因為天災或者流放不得不遠處海外。
在這一瞬間,朱明忠似乎知道了為何西方能夠建立大會量的殖民地,不僅僅是因為君主們推崇向外擴張的文化,實際上是“長子繼承製”制的必然結果,因為殖民地可以讓無路可走的幼子們得到到安置。
而對於千年來皆言“人離鄉賤”的國人來說,“長子繼承製”可以『逼』迫他們離開本土,『逼』迫他們去冒險,去創業。
當然,貴族的數量也會一直被限制在合理的範圍內。不會出現以家族為紐帶大貴族,沒有繼承權幼子們,必定會為了生活離開家族的庇護,自謀生路。
於異域開枝散葉,這豈不比過去一家一族固守一地要好。
陛下的話讓閻爾梅甚至無法反駁,畢竟,在皇家子弟都要分封夷地的情況下,誰也不敢說這不好,既然皇家都能為了“天下大同”去“妄顧人倫”,那麼勳貴和百姓,難道不應該與君父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