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頭變幻大王旗!
對於山海關一帶的人們來說,他們幾乎從未曾想到,在有生之年,還能夠看到大明的旗幟。還能夠再看到大明的軍隊。
對於山海關一帶的漢人來說,他們看到大明軍隊時,往往是激動難以自抑,無不是紛紛把壓箱底的漢式衣裳拿出來,將滿人服制的長袍馬褂或是撕破,或是改制成其它的衣裳,雖說剃掉的頭髮未長出來,可無不是紛紛戴上幅巾以掩飾剃髮的窘迫。
當百里外的百姓們歡天喜地的是迎接著王師的解放時,駐于山海關的忠義軍並沒有立即向近畿一帶進軍,反倒是開始透過各種渠道不斷的收集著從草地上傳來的情報。
原本有關草地上的情報都是從山海關一帶的商人手中獲得——雖說晉商得皇命壟斷了對蒙地的貿易,但是仍然有很多商販翻越已經無人看守的長城,與蒙古人做生意。這也使得軍正司可以從那些商販的手中獲得所需要的情報,畢竟出山海關西北就是蒙地,也是所謂蒙八旗兵源的主要來源地,這片蒙地可以說一直都是滿清最忠實的鷹犬。
也正因如此,在奪取山海關之後,朱明忠就立即派出了部隊對山海關西北山地進行偵察,一來是查探蒙古人的反應,防止其反撲,二來是搜尋將來的進軍路線。既然要進攻,就必須蒐集情報,而大量的情報正是透過上百個商販的口中加以彙集。
而王文白一行到達山海關後,他帶來了更為詳細的情報。相比於那幾千匹母馬,對於朱明忠來說,最重要的恐怕還是他帶來的情報。
“大王請看,這清虜的喀喇沁旗旗地位置恰好就在關外,其地與北直隸不過只有一牆之隔,另一邊連線遼東,正是兩地交匯處……”
在山海關衙署之中,已經重新換上一身軍裝的王文白指著牆上的地圖時,神情顯得有些激動。
兩年了!
兩年前他化妝成商人進入蒙古,在過去的兩年裡,他的打扮與普通的蒙古人並沒有任何區別,喝馬奶酒、吃羊肉,喝著關內的茶磚,兩年間,他的腳步踏遍了整個喀爾喀,還有喀喇沁等地,兩年的草原生活,讓他不知受了多少罪。
但是,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不僅掌握了第一手的情報,同樣還繪製了大量的地圖。
“所謂的喀喇沁旗,實際上就是當年我朝的朵顏三衛!”
“朵顏三衛?”
看著地圖,朱明忠的語氣中顯得有些詫異,畢竟,朵顏三衛的名氣委實太大了。建文帝時燕王朱棣從北平起兵,爭奪皇位。遼王朱植和谷王朱橞逃往南京,寧王朱權擁兵觀望。朱棣單人趕往大寧拉攏寧王朱權,暗中重金勾結朵顏三衛,最終脅迫寧王朱權隨他造反。朵顏三衛的騎兵成了朱棣“靖難軍”骨幹。再後來,朱棣登基之後,便一改藩王守邊政策,遼王、谷王、寧王三王都改封到南方。此外,朱棣還將駐守和林等蒙古境內衛所的明軍後撤,退後到長城防線。朱棣退縮防線,賞賜朵顏三衛等歸順蒙古部落,希望以他們作為防範北元殘餘力量的外圍防線。
而朱棣的退縮策略,導致蒙古各部很快就開始叛亂:關外的衛所撤銷,明朝失去了了對草原失去控制,因為朵顏三衛和其他蒙古人起源相同,有著千絲萬縷聯絡。所以在明朝衛所撤離後,朵顏三衛要求在大寧衛地區駐牧,明朝的拒絕成了雙方矛盾的起因。明成祖時期,朵顏三衛蒙古各部,就聯合了韃靼部首領阿魯臺,他們經常聯兵進攻明朝。永樂帝后來連續三年“親征”,曾率領軍隊深入屈裂兒河流域,打擊支援阿魯臺的朵顏三衛。
終明一朝,原本應該為大明守邊的朵顏三衛,實際就是大明的另一個敵人,雖臣服明朝政府,待遇優於其他東西兩部蒙古人,瓦剌和韃靼並立時期,兀良哈人多次依附力量比較強的一方,充當寇掠明邊的幫手。明朝中期,瓦剌入侵發生土木堡之變,朵顏三衛兀良哈人不僅沒有幫助明朝,卻趁機在遼東侵擾。兀良哈人反覆在瓦剌、韃靼、明朝三方間依附,此時朵顏三衛已經完全失去了明朝幫手的作用。
“正是朵顏三衛,不過三衛與建虜早和合汙,後金崛起後,其透過戰爭和聯姻手段併吞蒙古諸部,按滿八旗的制度分封蒙古八旗。二十幾年前,朵顏三衛被滿清編封為喀喇沁旗,後又被編為左、中、右,既3個扎薩克旗。隨後十幾年間,喀喇沁部隨著愛新覺羅南征北戰,可謂是立下汗馬功勞,即便是現在,清虜麾下亦有兩萬喀喇沁旗兵,目下喀喇沁旗下,因旗丁大半隨清虜入關,其蒙地三旗不過只餘萬餘旗丁。”
王文白的這番話,讓朱明忠感嘆道。
“三衛之夷半入建虜,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此話誠不欺我啊!”
話音落下的時候,他看著王文白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