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姑娘自己跑來問。
李瑜心裡稍稍多看中幾分。有打算有想法的孩子他是喜歡的。也不用他拘著管。
張木匠家的事情也鬧得周圍村子都知道,李瑜不出村子,架不住許桂香愛嘮叨。
許桂香家的地和小井村交接,中間隔著河坎,兩丈多高就成崖了,那做工的時候碰見了人總得嘮叨幾句,活都幹的麻利快些。山邊都是兩人大喇叭的回響,就是山下的山狗村田裡都能聽見聲音。
以前沒聽過小錢氏這號人,一聽到就是“好好的人,怎麼就發瘋要撞牆逼死婆婆了”。
張二郎沒個擔當,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小錢氏生了那麼幾個都是小哥兒和丫頭,日子指不上孃家也指不上夫家,今後只能自己扛。
李瑜叫張春妮兒別緊張,周小溪雖心裡敵意,但還是端茶倒水的待客。
張春妮兒說想學刺繡,自己攢錢養家。
刺繡養家磨功夫,不說蘇繡劈線功夫要學個兩三年,就是本地最簡單的平針、摻針、打籽針、亂針也得學個一兩年才能出師。
這刺繡風格就很鄉土氣息,花鳥走獸為主題,常見枕套喜被和手絹上。
周小溪就已經學的很不錯,但蘇繡上,不及李瑜半點,還有的常年累月慢慢磨。
李瑜道,“學刺繡起碼兩年,有天賦的一年。你現在已經十三歲了,要是想靠學刺繡攢錢交罰金來不及。”
張春妮兒一聽只以為李瑜要拒絕她,肚子裡的話全都卡在喉嚨裡擠不出來了,也就是十三歲的小丫頭,說不出求人的漂亮周全話。
李瑜沒有考驗或者為難孩子,他道,“刺繡可以慢慢學,不過想快速賺錢的話,可以教你打縧子絡子。城裡一條四股編繩的雙色雲雀結縧子也能賣五文兩條。”
張春妮兒沒見過縧子,只知道是城裡人系的腰帶。
他們村裡人哪有那麼多講究,就是一條一指寬的布袋纏腰間打個結就行了,不論男女老少都是如此。有的幹脆沒用布,直接搓了幾股麻繩就是了。
張春妮兒不由地看周小溪的腰間,他今天穿的是鵝黃夏布料,布料紋理很細滑,陽光下還有暗光,腰間、收攏的袖口、斜襟都有精緻的桃花瓣刺繡。腰帶更是漂亮,漸變的水藍縧子鎖著細腰,縧子打了個漂亮的絡子,下端還垂了一對同色系流蘇。
張春妮兒和王二郎都看得豔羨不止。
周小溪瞧他們眼巴巴的樣子,心裡可舒坦了,開口道,“我身上的都是我自己做的,刺繡縧子還有裁衣,你們想學我可以教你們呀。”
他話一出口,李瑜在一旁笑。
這孩子就是這樣的,別人誇不得,一誇恨不得把底細全掏出去。
接下來便沒李瑜什麼事情了。
他只叫周小溪先從簡單的平結和雲雀結從兩股繩開始教起。
於是兩個孩子圍著周小溪在縧凳邊,看周小溪十指翻飛的動。不是教,倒像是在炫技。
李瑜沒管了,知道周小溪炫完技巧後,會慢慢給兩人教的。
用的線自然不是好的,就用自家練手時搓的麻線。
李瑜自己會染色,用梔子染了黃色,荷葉染了綠色,只不過這些苧麻布容易上色也容易褪色,比不上專業的染坊濃度飽和、色澤持久。
這些有顏色的麻線,用來練手最好不過了。
周小溪教了會兒後,發現王二郎連平結都學不會,張春妮兒倒是學會了雲雀結,只是歪歪扭扭的不整齊。像是毛毛蟲爬似的扭曲。
周小溪又教了幾次,然後給了線,叫張春妮兒自己回家學,學會了打整齊平滑了再過來。
很有大人的口氣,安排的井井有條的。
周小溪把倆人送出院子後,便跑去向李瑜邀功要誇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