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十五章 下水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我仔細回味了一番事件的經過,比對了一下資料庫,現在才發現剛剛那個被鳥群分而食之的空中“巨獸”學名叫巨氖浮蟲,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生物,通常生活在大氣層中比較高的地方,鳥類一般夠不到,甚至連天氣系統都難以打擾它們,因為它們所在的地方太高了,只有偶爾的劇烈天氣才會影響到它們平靜的生活,比如說剛剛的那一陣風……我很懷疑僅憑這陣風就能有如此功力?不過這也沒什麼,反正即使被吹下來了在道理上也說得過去,儒馨這樣設定並無不妥。

巨氖浮蟲,顧名思義,就是身體裡充滿氖氣然後靠空氣浮力漂浮在天空中的大蟲子,雖然看起來大,實際上是很低階的動物,它幾乎沒什麼智商,體重也很輕,絕大部分都是氖氣,所以才能飄在空中,這樣看來,那些鳥兒忙活了那麼一陣也沒吃到多少肉。這種浮蟲非常奇特,也比較稀有——它們的體型太大了,要把這麼龐大的身體充滿氖氣,那需要多少氣體呀!更何況氖氣本身就很稀有。在遙遠的古代,它們差點就被人類消滅了,因為人們可以從它們身上輕松的獲取氖氣,這種氣體在當時的技術環境下製取成本很高,而從這些移動遲緩的大家夥身上提取氖氣則非常容易,只要用飛艇撒網就行了,再把這些浮蟲拖到地面放氣,就能收集到珍貴的氖氣了,而這些大家夥只要接觸到地面就會死,它們的身體太脆弱了,根本經不起人類這樣折騰。

直到後來,制備氖氣的技術有了長足進步,製取成本大為降低,又在別的星球上找到了新的氣源,人們才放棄了繼續捕捉浮蟲,這個時候,母星上的浮蟲數量已經很少很少了,少的大家幾乎找不到了,基本上是可遇而不可求。

我很懷疑究竟是因為技術進步導致人們放棄捕捉浮蟲還是因為很難找到浮蟲了所以人們不得不開發新的技術去獲取氖氣。

隨著人們不再捕捉巨氖浮蟲,這種生物的數量又上升了一些,而且令人驚訝的是,隨著人們進軍整個行星系,在做實驗的時候人們發現它們還能在新開發的一些殖民地行星生存——只要那裡有濃密的大氣就行。看來只要沒有掠食者,它們的環境適應能力還是很強的。

這場空中盛宴落幕了,我不明白儒馨幹嘛要演這一出,是什麼用意呢?還是說這只是隨機發生的事件,只是碰巧了發生而已?

不過都無所謂,我不在乎,能看到盛景就是賺到。只是,恐怖何在?說好的恐怖感呢?

被這一場盛宴調動起來的興趣又平息了下去,場景又恢複了之前的平靜,換句話說,我又覺得無聊了,於是又開始了胡亂瞎想。

總是困在這裡面也不是個事兒呀,難道真的要困一輩子?不會是儒馨忘了做退出程式了吧?她那麼細心的一個人也會粗心大意?保不準真是這樣的……那可真是悲劇了,這可怎麼辦吶!

越想越覺得擔心,難道這就是害怕的感覺嗎?和緊張感有什麼區別呢?我還是分不清。不管了,先邊走邊看吧。實在不行,實在不行……就等待救援吧,要是時間長了我還出不去,儒馨肯定會檢視系統的,只要破除了分身障礙,取消不能分身的限制,我就能分身出去然後關閉我在這個恐怖谷中的自己了。現在嘛,完全沒有分身,當然就啥也關閉不了咯!想到這裡,我就又放下心來,反正肯定是能出去的,只是早晚的問題而已。

看著再也翻不起什麼花樣的場景,我嘆了口氣,心裡吶喊道:“果然不能當試驗品!試驗階段就是問題多!”

可是轉念一想,我們不當實驗品那誰來當試驗品?總不能讓顧客來當試驗品吧?尤其是我們的産品現在還處於除錯階段,必然有很多地方考慮不周,到時候麻煩多還是小事,丟了口碑就不得了了,那以後還怎麼做生意?我就高尚一把,當是為事業獻身吧!

之後時間又過了一個半小時,真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要是換做平時,我早就不耐煩了,可是現在,我也沒別的地方可去,只有在這個場景裡到處閑逛,撥弄著眼前可以撥弄的一切,哪怕是一根小草,一棵小樹,一片樹葉,一截樹枝,我都要用手仔細撫摸一番,體驗觸控的感覺,這感覺來得很真實,我在虛擬空間裡幾乎用不到觸覺,所以多用用這種感覺也不錯。

能用到嗅覺的場合也很多,湖水的淡淡腥味,泥土的芬芳,以及樹葉散發出的種種氣味都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嗅覺這種感覺在平時也就是聞聞別人得體味如何,除此之外就沒什麼用了,整個虛擬世界裡,也就是在公園中還能經常接觸到嗅覺資訊,其他地方主要以視聽資訊為主,畢竟,同樣的資訊用以氣味的方式表達所佔用的儲存空間遠大於視覺或聽覺形式的資訊,也就是說,這樣是不經濟的。

又過了一段時間,到底過了多久我已經懶得去記了,我已經逛遍了這個場景中的每一個角落,當然,天上我是去不了的,因為我不會飛。該看的都看了,該賞的都賞了,我連一隻小爬蟲都沒放過,只要在我目光所及的範圍內,我都會仔細“品讀”一番,都會盡力抓住哪怕是那麼一點點新鮮感。

實在是沒什麼可看的了,我就坐在湖邊發呆,湖面上微波蕩漾,時不時吹來一陣清涼的風,這種感覺還不錯,可以稱得上是一種享受吧,發呆也是蠻舒服的。

盯著水面,看見偶有幾只小飛蟲劃過湖面,留下一朵朵小小的漣漪,我忽然想到,我還沒有探查水面以及水下呢!

對呀,這也是一塊巨大的空間吶,水體面積起碼佔了整個場景的三分之一,我一開始怎麼就沒想到到水中看看呢?

這頓時激發了我的興趣,我立刻起身跳入了水中,只聽見“噗通”一聲,我的身體接觸到了水面,進入泡入了水中,整個湖面被我攪起了一陣不大不小的浪花,一圈圈漣漪向外擴散,越遠的地方波動就越小。整個人浸在水中,只露了個頭在水面上,感覺來了個透心涼,瞬間清醒了不少,漂在水裡我也不知道怎麼移動,只是雙手不停地拍打水面原地撲騰著,這就很尷尬了,移動不了身體算是怎麼回事?而且動作還不能停下來,一旦我的腳和手停止撲煽,我整個人就開始下沉了,而我的身體下意識就重新開始蹬水,以阻止身體沉入水裡。

我就這麼傻乎乎的在水裡泡了好幾分鐘,我的身體能感覺到水的流動,水環繞著我,我也感受著水帶給我的阻力與浮力,與此同時,我感覺到水似乎越來越涼,身體對這種“清涼”也越來越不喜歡,沒錯,我已經能體會到身體的態度了,一具皮囊也是有喜好的,比如,它不喜歡沉入水中。

總是泡在這裡也不是個事兒,我得想辦法移動身體。於是我開始嘗試各種姿勢,什麼飛鳥式,奔跑式,野獸式,舞蹈式,圓圈式……我慢慢學會了在不影響蹬水的情況下嘗試各種各樣的姿勢,手腳向各個方向蹬水,看看哪一種方式最有推進效率,同時還不會讓身體下沉。

最終,經過多輪嘗試,我找到了幾種比較合適的“水上運動”方式,按古話說,這其實就叫游泳。哎,都怪我沒有學習這種技能,搞得我到了這鬼地方還得自學成才,本來下個綜合資料庫就完事了,多簡單吶,哪用的著像現在一樣還要親自嘗試每一種姿勢……果然還是多學幾門技能傍身比較好。

我以最快的速度在湖裡游泳,到處亂轉,由於水面上沒有什麼遮擋,我的視野良好,一下子就能看很遠,所以不一會兒,湖面的景色我已經全部看清楚了,而且比在岸上看的更細致,一切都是那麼平靜。那麼,水下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資料庫告訴我們,人類不是水棲動物,身體結構並不適合在水中生活,我們的祖先主要在岸上活動,只是偶爾下水游泳,或許是打鬧,或許是逃命,或許是洗澡,或許是捕獵……潛入水中的話就無法交換空氣了,時間一長就必死無疑,那麼,我要不要作死一回呢?反正這只是一副臭皮囊,死了拉倒。

這麼說,我就可以體驗死亡的快感了?想想我都覺得興奮,這是我以前從未體驗過的,資料裡都說死亡是很可怕的事,我也有點緊張,然而一想到這是個新鮮事兒,我還是不由自主的興高采烈起來。

這麼想著,我一個猛子紮入水下,向著深水區游去,我有規律的擺動身體,手腳並用地劃著水,推動著我的身體前進,向著下面的漆黑一片游去,一開始的景色還算敞亮,我能看到一些個頭很小的魚在水裡快速遊動,與此同時還有一些水生蟲類出現在了我的視野中,都麼有什麼鮮豔的顏色,水藻也是呈暗紫色的,就是那種接近黑色的暗紫色,可以充分吸收一切射入水中光線。

隨著深度的增加,我感覺這個水也越來越渾濁,裡面混了很多泥沙,奇怪的是我在湖面上卻看不出來,當時看過去還覺得水質很清澈,只是深不見底而已。現在嘛,經過我的親身體驗,發現這個水確實深不見底,然而水質卻遠不像表面看起來的那樣好,湖泊裡面含的雜質就是要比海洋中的多,這些渾濁的雜質非常幹擾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