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耳恭聽。”汪謙繼續一臉無所謂的表情。
“我的問題有些長,你慢慢聽。”陳運宏開始了他對問題的講述。
“真假美猴王這個故事,你應該知道吧?六耳獼猴是誰?此怪無名無姓,無來歷無師承,趁著悟空被唐僧逐走,光天化日之下蹦了出來,不吃唐僧肉,不傷老百姓,非要變成悟空模樣,搶了行李去拜佛求經。”
“兩只猴子鬥得天昏地暗,上天入地,各路神仙辨不出真假,諸山菩薩分不清是非,照妖鏡沒反應,緊箍咒也失靈,唯有諦聽指路奔靈山求佛祖,方才窺破真相,水落石出,六耳死,悟空贏,此回終。”
“疑雲密佈,大惑不解,怎麼想也想不通:六耳獼猴在幹嘛呢?”
“沙僧去花果山找悟空,此時沙僧還不知道是假猴王,見六耳獼猴正在誦念通關文牒,不由厲聲高叫:師兄,師父的關文你念他怎的?”
“悟空呵呵冷笑道:賢弟,我打唐僧,搶行李,不因為不上西方,也不因我愛居此地。我今熟讀了碟文,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經,送上東土,我獨成功,教那南瞻部洲人立我為祖,萬代傳名也!”
“原來這六耳獼猴是想替了唐僧自取真經。這覺悟,佩服!六耳獼猴不愧是西遊記中逼格最高的妖怪,思想境界深不可測,不求長命百歲,只願萬代傳名。”
“不過,他為什麼要留唐僧活口呢?”
“六耳獼猴完全可以把唐僧一棍敲死,捎帶著吃兩塊肉,弄個長生不老,再去拜佛求經不是更爽嘛?最關鍵的是,唐僧一死,就沒了人證,拔根猴毛變個假唐僧出來,自己是悟空,悟能和悟淨沒有火眼金睛,識不破真假,一隻完美的取經隊伍就此誕生了。”
“真悟空知不知道這事兒不重要。不知道,他就可以去取經萬代傳名了,知道了也好歹吃了唐僧肉混個長生不老,打不過就跑唄!這筆帳,怎麼算怎麼合適。一個能力如此出眾的妖怪,不可能想不明白。”
“可六耳獼猴非不這麼幹。他留活口、存人證,等著唐僧告狀。去哪不好,非去花果山!擔心別人找不到他,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是假的,眼巴巴等著真悟空過來對質。”
“汪謙你先記著,我的第一個問題是:六耳獼猴為什麼要留唐僧活口?理由何在?”
“接下來,更詭異的事發生了。兩只猴子模樣相同,武器一般,照妖鏡照不出真身,緊箍咒各喊饒命,生死簿上‘更無個假行者之名’,正待返回陽間折辯,地藏王菩薩道:等我著諦聽與你聽個真假。”
“地藏王是個菩薩,諦聽相當於是他的助理,諦聽伏在地下,一霎間,將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間,贏蟲鱗蟲毛蟲羽蟲昆蟲,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顧鑒善惡,察聽賢愚……這一段的意思就是地藏王菩薩的助理伏在地上聽了好半天,最後卻是來了一句責任重大,他不敢擅長分辨這兩猴的真假,只能讓佛祖分。”
“原著裡原話是:地藏道似這般怎生祛除?諦聽言:佛法無邊。”
“於是地藏王對猴子說:若要辨明,須到雷音寺釋迦如來佛祖那裡,方得明白。”
“兩個猴子一起嚷道:說的是!說的是!我和你西天佛祖之前折辯去!”
“太詭異了,六耳獼猴這是在幹嘛?”
“如果說找神仙,訪菩薩以求真假,可以解釋成側面反映六耳獼猴實力超群,膽大妄為;但是找西天佛祖折辯,就無論如何也解釋不清了!這已經不是膽大膽小的問題,而是要命不要命的問題了!”
“佛祖如來是《西遊記》中最強的兩個boss之一,雖然無法確認一定可以折辯出真假,但是機率至少在九成以上。一旦折辯成功,以孫悟空的暴脾氣,和佛祖的實力,詐騙分子六耳獼猴必死無疑。所以,六耳此去自投羅網、九死一生,哪個正常的妖怪會這麼幹呢,想不通!”
“而且,如果‘諦聽’所言屬實,佛祖折辯成功的機率,不是九成,而是十拿十穩。那麼六耳此去,將十死無生,更想不通!”
“明知前方身先死,萬代傳名盡是空。即便這樣,六耳仍然義無反顧地去了!”
“去了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六耳本相敗露,被如來佛祖扣在一個缽下,孫大聖忍不住,掄起鐵棒劈頭一下打死,至今絕此一種。也就是世上再也沒有六耳獼猴這個品種了。”
“六耳獼猴血濺當場並不奇怪,奇怪的是,他被識出是假冒的之後,連一句辯駁的話都沒有說。至少應該來幾句:我熟讀了碟文,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經,送入東土之類的話讓如來佛祖聽聽,我也是想幫您老傳經的,雖然不是主力隊伍,但有個候補怎麼也不能算錯吧?不至於判死刑被斬立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