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皇子和十公主是淑妃的孩子,身後背靠覃家,魏王則是貴妃的孩子,雖沒有榮陽出彩,但同樣得淩家幫扶。
吳王身後有楚家,關鍵是他本人有能力,一向得父皇看重。
這其中死得不符合條件的人,只有六公主,六公主身後雖然有寧家,但完全看不出她有什麼前途,她最愛斂財,愛財如命的人根本不可能登上皇位。
太子妃這樣想,便這樣問了,她現在想要推理出真相的好奇心太重,都顧不上甩鍋了。
“小六死得最為蹊蹺,她死在母後的鳳儀宮中,還是被巫蠱之術所害,索性父皇信任母後,良嬪也沒有多家追究,否則孤與母後,很可能會成為前朝的徐太子與徐皇後。”
前朝哀帝的太子和皇後,就是因為巫蠱之術而亡,連帶著還亡了國。
太子說到最後,邏輯完全閉環了。
太子妃聽得連連點頭,正在說話的兩人都沒注意到,角落裡站著的冉星瞳孔地震,瘋狂懷疑自己。
全都是大公主的問題!太子終於得到了一個能讓他心裡舒服的答案,他和太子妃臉上都露出了笑意,兩人的氣氛重新變為和諧。
不過楊卿魚並不打算就這麼結束話題,因為她覺得淩家的問題也很大。
“此次軍需官被大公主查到,其實和淩家關系不小,若不是淩家那群小將軍都對我楊氏子弟另眼相待,百般羞辱,又怎會暴露那軍需官與楊家的關系,殿下,榮陽多日不曾露面,她不會……”
“太子妃放心,榮陽不露面,是因為貴妃最近身體欠佳,她在貴妃跟前盡孝,還有,孤不想讓她摻和進這次的舞弊一事,有一個楊家被天下讀書人責罵就夠了,別將淩家扯進來。”
太子還是非常看重西北軍的軍權的,他其實也覺得淩家不聽話,實在是不堪重用,但現在他又找不到能代替淩家的存在。
既如此,不如先將淩家穩住。
楊卿魚順著太子的話點了點頭,甚至還說了一句抱歉,說自己冤枉了榮陽。
太子沒當回事,擺了擺手道:“淩家的人確實有些太死板了,你對淩家有所誤解,再正常不過。”
“是,對了,過幾日西南軍的姜威大將軍便要回朝述職了,父親已經看見了他的調職任書,陛下有意調姜將軍留守長寧,賜衛國公,小姜將軍去西南接替其父之位。”
太子聽到姜威二字,眼中閃爍了些許不一樣的光。
姜家人要回京了。
姜家起家時間不長,是在先帝還當皇後的時候起家,從一開始就忠於李氏,後先帝過世,傳位太子,姜家迅速臣服當今皇帝,從始至終都是堅定保皇黨。
姜家的忠心,換來了西南十幾年如一日的太平。
跟皇帝天天提防的淩家不同,姜家可省心多了,一點兒都不找事,說讓回來就回來,說調換將軍就調換。
不光太子注意到了姜家,李暮歌也注意到了。
或者說,從知道榮陽想要殺她那一天開始,李暮歌就在等姜家回長寧。
榮陽對太子太重要,想要殺她,太子第一個不同意,可若是榮陽有了替代品,那太子也就不會再想方設法護著她。
姜家有個小女兒,和貴妃一樣,從小在軍營裡長大。
小說裡,姜家的小女兒成為了太子良娣。
李暮歌記得有讀者說過,太子信任一個半途出現的太子良娣,不信任他妹妹榮陽,是作者故意給反派降智。
當時小說作者回複了那個讀者,告訴讀者,榮陽也是皇位競爭者,太子從一開始就不信任榮陽,這才一語驚醒夢中人。
李暮歌那個時候才反應過來,比起從小一起長大的妹妹,太子更信任自己的妾室,是一件放在皇室裡,邏輯和情感都很立得住的事情。
因為前面就有皇帝和貴妃這對政治聯姻成功的例子擺著,而且,榮陽確實也能繼承皇位。
若是榮陽不服太子,她有起事的資格和能力。
而榮陽一直以來脾性乖張跋扈,太子對她多有忍耐,在太子的視角裡,榮陽看上去就不像個沒有威脅的皇妹。
要是沒有大公主,榮陽簡直是太子的頭號敵人。
李暮歌等著姜家入局,等著榮陽和太子鬧掰,在等待之中,她抽空見了見覃家大娘子。
覃家大娘子覃韻詩,是個人如其名的世家貴女,優雅貴氣,一看就很有學問的樣子,身上自帶讀書養出的風華,如詩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