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五十七章 東王公領兵入西天 九陰宮興兵討三界

阿蘇羅一向跟著佛母,滿天神仙佛陀他誰沒見過?他又哪曾過如此躊躇不前的神情?當扈知情識趣,跟著陶剛便往光明殿而去,等她走了,阿蘇羅這才敢湊近佛母面前悄聲稟告。

“二郎神楊戩和三太子哪吒帶了八千天兵,已經到明王宮地界了,他們是……是……是東王公帶著來的。”

明王宮今日先有西王母這個不速之客,後有當扈這個五族欽犯,如今這一位天地難見的東王公也來了,倒不是阿蘇羅怯場,就連佛母都有些懵圈,她不解地望著西王母,可西王母臉上也只有錯愕——臨行前東王公只說是要上靈霄殿請兵,怎麼半日的功夫明王宮就大兵壓境了?

“王公現在在哪?”西王母急匆匆地問道。

阿蘇羅先向王母行禮,又道:“稟天尊,東王公帶著二郎神和三太子,正在蘇悉地院外候旨,王公只說一切天尊都曉得,叫天尊和菩薩商議。”

東王公見了越鳥的遺詔,由此便斷定五族會有大事發生,他一反常態入靈霄殿求見玉帝,自然是為了讓玉帝調集天兵以防不測,可他將兵馬直接帶入了明王宮,這倒是叫西王母難解。

西王母還沒看透自己夫婿的心思,佛母就冷笑了一聲,轉過頭對她說道:“王公倒是心思縝密,別的不說,明日我那女婿必定要入明王宮為越兒盡一份哀榮。天庭可以不冊封新明王,卻不能眼看東極帝涉險,想必也是因此才派來天兵鎮守明王宮,天庭未必顧忌五族之事,可總不能讓青華這天庭棟樑無端端地死於非命。”

佛母是寒了心才說出的這番話,她以為玉皇大帝不肯封當扈為新明王,又不肯坐視青華有去無回,所以才派天兵待命。豈料她話音剛落,阿蘇羅就從懷裡摸出了一封金光熠熠的聖旨遞給了她。她半信半疑,等看到了白紙黑字這才敢信——玉皇大帝下旨親封當扈為羽族明王,這一封聖旨下了大印明旨天地,又豈能有假?

可見了這封聖旨,佛母和西王母的表情卻更加凝重了——天庭派來重兵,這可不是吉兆,五族起事與否,三界安危如何,尚不可知。

“二郎真君叮囑奴兒,說托塔天王李靖領著三萬天庭精兵,隨後就到,請佛母為他們尋個妥帖的藏身之處,好不至於打草驚蛇。”

聽阿蘇羅如此說,佛母便也明白了,看來天庭這是要看人下菜碟——若明日五族無人喧鬧,這一場大劫就可以越鳥的死而平息,可若是有人不服要揭竿而起,那麼天庭便也容不得他們!

世間機巧罄竹難書,佛母親自督建明王宮,金雕玉琢不在話下,節氣變化無非點綴,唯獨是怕“十全十美”折了越鳥的福氣,因此這明王宮萬事俱備,只留下無一殿進出自由,莫說是三萬,便是十萬雄兵也藏得!

“阿蘇羅,你引著天兵藏在無一殿外面,如此便是有百萬雄兵,在明王宮外也看不著。”

阿蘇羅領命,匆匆轉回,楊戩和哪吒見了無一殿都嘆精巧,這裡是個天然的山隘,四處都是絕壁,只留一線天可窺天外,正是藏身的好地方。

待楊戩和哪吒都藏定了,東王公這才現身,明王宮破曉在即,天邊黑壓壓的都是妖兵,其中有些旌旗,大多都帶著“聖”字。東王公什麼也沒說,只是站定在王母身旁,面色凝重,眼神堅定。

花分兩朵,各表一枝,越鳥死後,九重天並蘇悉地院兩處皆風聲鶴唳。這些日子鴻蒙厲兵秣馬,引來不少信眾,章尾山更是熱鬧得很。

先是相柳扮成凡人將開題國的白綾白布全都買走了,那一隅之地的三五個布行掌櫃連積年的舊貨都估清了,見人便點頭哈腰,嘴都快要笑裂了。後是玄武和東海龍王頻繁出入九陰宮,而敖廣更是經常獨自前來,身邊連個親信都不帶。

人生的境遇就是如此不可捉摸,這些年來鴻蒙被越鳥壓制的無計可施,沒成想最後這青孔雀居然明珠暗投,落得個草草收場,倒是給了他一個絕佳的翻身之機。眼下玄武和敖廣都答應以十萬兵助他,先明王發喪之日,眾妖齊聚,只要他咬住了不鬆口,五族就是不和二道撕破臉,也不可能再受他們鉗制。

若雷殿上說得都是大事,章尾山放眼望去都是喪幡,凡間正值節慶,處處張燈結綵,不知哪裡來了一陣邪風,將九陰宮掛著的白綾吹得打卷,遠處傳來一聲低沉的龍鳴,九嬰搭眼一看,大概是敖廣回東海了吧。

五族都以為鴻蒙剛愎自用背信棄義,可他卻早早地就在右臂上綁了一根三指寬的白布,以祭奠越鳥的香魂——越鳥是個可敬的對手,只可惜她輕信了天庭,被兒女私情所矇蔽,最後落得個魂飛魄散的下場。而鴻蒙一生所求,其實和越鳥的生死毫無關係,他雖說談不上和越鳥心心相惜,但她如此突然地就死了,卻只讓他覺得悲涼。

從前鴻蒙總是覺得自己是因為出身卑微,所以才飽受同類冷眼,可越鳥的死卻讓他明白了,但凡是妖精,不論出生貴賤,就總是要受制於滿天的仙佛。而五族的矛盾看上去像是離心所致,其實卻都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那些狂論慈悲、大談苦海的神仙和佛陀,各個都其心可誅,他們是生怕五族聚在一起,生怕妖精們有了主心骨揭竿而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明王宮裡,三仙如臨大敵,天還黑著,若雷殿內到處都是喪幡白綾,鴻蒙靜靜地坐著,殿外傳來沉重的腳步聲,其中偶爾夾雜著九嬰的號令。待殿外靜了下來,九嬰上前稟報,此時此刻,九陰宮裡有三萬雄兵整裝待發,另外還有十七萬兵馬在宮外候旨,時機已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