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房裡明燭高照, 十二位朝廷方面的執政大臣齊聚其中, 連夜將二百五十餘份殿試答卷排出一個初步名次來,以便天亮後送呈御覽。
時間很緊,工作量很大, 但閣房裡的氣氛忙碌而並不緊張, 能列席在此、相當程度上決定這一年最頂尖讀書人最終前程的大臣都不是第一次做這項差事了,相熟的大臣們甚至會開兩句玩笑, 又或者就某份答卷該列到哪一等而大聲爭執起來。
自然, 能送到皇帝案頭由皇帝親自閱看的必然是上一等。
內閣方學士眼見到自己才打完一個圈的答卷到了吏部尚書手裡,他一筆下去,分明要畫個叉, 不滿地乾咳一聲:“聞天官這是什麼意思?如此錦繡文章,為何分到下等去?”
吏部尚書已快到花甲之年, 聞言慢悠悠地停住筆, 撩起眼皮道:“閣部狀元之才,看不出問題何在嗎?明知不妥,何必去討皇上的嫌。”
戶部尚書坐在旁邊,聽見他們起了爭執,探過頭來看了看,坐到這個位分的大臣都是慧眼如炬,他馬上看出了問題所在,嘴上卻道:“哪有什麼問題?聞天官總是容易多想。”
聞天官不急不惱, 仍舊緩緩道:“伍尚書, 本官將這份卷子歸於下等, 不送到皇帝跟前去,才是為了這個貢生的前程著想。本官雖定了下等,方閣部定了上等,綜合一算,大約歸在二三等之列,排得進二甲,耽誤不著什麼。”
戶部尚書不大以為然:“聞天官固然老成持重,卻是小覷了皇上的心胸,就是叫皇上看見了,又如何?何況此子既敢在答卷裡影『射』,不論他是當真出於公心,還是想在殿試裡出個風頭,就當考慮好後果。你我只以文意取士就是,何必不成全他。”
他話說到這個地步,聞天官搖搖頭:“也罷。”
手腕微微一轉,將那一筆劃下的斜槓補成了個不太圓融的圈。
戶部尚書就勢把卷子接過,也畫了個圈。
聞天官一眼瞥見,卻是有點哭笑不得:“伍尚書,你——唉,你哪裡是看的卷子,你分明就是想看熱鬧罷。”
戶部尚書不置可否,話裡終究微微『露』了點意:“皇上行廢后之舉,你我當初沒有勸過嗎?拗不過聖意如鐵罷了。如今請皇上看一看天下的議論,也不是件壞事。”
廢后的影響絕不只在當下,既以禮教治天下,皇家帶頭禮崩樂壞,又何以去教化臣民——這實際上正是這份答卷裡真正要說的話,不懂的什麼也看不出來,能懂的,看得分分明明。
聞天官自然知道,只是這個貢生的前程——他搖搖頭,敢寫,也只能叫他敢當了。
皇上自登基以來勵精圖治,內修德政,外擒藩王,如今天下安定,民心順服,反倒出了這種事,臣子們不能規勸,也決不能放任繼續下去,不然皇上嚐到了獨斷的好處,還不知以後要做出什麼事來。
皇帝尚不知道他的臣子們有暗戳戳利用這份答卷來諫他的意思,那一行“自別於禽獸”的字眼被方學士讀出來,又扎進他耳朵裡的時候,他只覺得他經過一夜本已忘掉的記憶又被紮了回來。
他白日駐足展見星身邊時,只被“兩姓之好、忠孝節義、禽獸”等語引得滿心疑竇,並沒再看她旁的文字,此時才不得不凝起精神,由頭至尾細聽了一遍。
要說問題,是沒問題。
該拍他馬屁的拍了,該吹捧聖人的吹了——最扎他耳的那一句實際就引用自《禮記》中的一章,並非貢生自己編造,所以想挑『毛』病,真是沒法挑,那不是挑貢生,是挑聖人,總不能說聖人經義錯了。
底下層層闡理,步步有序,文法沉著老練,不說一定就超出其餘答卷多少,但列個前十總之也當得起。
皇帝抬起眼來,舉目向下首望去,目中帶著探究——把這麼一份答卷送他面前來,大臣們都覺得沒問題?那是他想多了?
被他目光掃到的幾個大臣都眼觀鼻鼻觀心,面『色』恭謹,毫無特別反應。
——送上去是一回事,真跟皇帝講明瞭就是要把這卷子送來罵你,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大家在朝堂裡混飯吃,還是有顧忌的,只有這種初生牛犢不畏虎的新貢生才該硬上。
皇帝什麼也沒看出來,只好又聽換了一個讀卷官繼續讀別的卷子。
但是聽來聽去,他心裡總是縈繞著那一句,跳不出去。
被讀出來的威力和只是看一眼又不一樣,方學士特意喝過一杯潤喉茶來的,聲音清朗,響徹殿內。
皇帝被鬧得心煩的,底下的都沒怎麼聽進去,待又換了一個讀卷官,讀完第三份,和著另外七份一起送到他面前時,他翻來翻去,只覺大同小異——自然禮為最先,每一份都是這麼寫的,再標新立異的考生,也不敢邁過這條紅線,那可能要開殿試不黜落考生之先河了。
皇帝倒是心定了一點——那可能就是巧合?
別的考生只是沒有引用這一句而已。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他便抬眼,問大臣們:“這十份答卷的名次,你們議定如何?”
前十的決定權完全歸屬皇帝,但大臣們也可以提供一些意見,供皇帝參考。
方學士是華蓋殿大學士,在內閣裡位次最前,最先發言,他把展見星的卷子排到了第三。第一給皇帝添堵的意思太明顯;第二此子文意雖穩,但有那一句在,自身鋒芒就畢『露』,不太適合榜眼這個位置;但也不能再低,再低就到二甲裡去了,達不到請皇帝自警的最佳效果。
探花就剛剛好。皇帝準不準再說,總之方學士深思熟慮之下,就這麼表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