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說,天下智慧,萬法歸宗,都歸於大道之源,歸於太極之根。”
聽聞兩位高人的言論,欣芮忍不住開口,“儒釋道兩家本源相通,並無高下之分。
只是它們的表現形式和著力點不同,其作用和用途也往往不同。
南懷瑾大師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儒家是糧食店,要吃飯天天用到它,這是教育的作用;道家是藥店,不生病則已,若生病則必用它,若逢亂世,就要用到道家的智慧;釋家是百貨店,沒事可以進去逛逛,用也可不用也可。它雖不能幫你具體解決問題,但可以慰藉心靈,啟迪智慧。
三家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我也打一個比方:假如看一個物體,儒家是看它的陽面,道家是看它的陰面,而釋家則是看它的投影。
儒家是世間學,提倡【立功、立言、立名】,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釋家是出世學,主張【離欲、離法、離相】,講求六根清淨、生【般若】智,脫離苦海到彼岸。
道家則是最瀟灑飄逸的學問,在入世和出世之間來去自由,入世則能風生水起,拜相封侯;出世則能心遊八荒之外,身隱山水之間。
三家相較:儒家【拾得起】,道家【放得下】,釋家【看得開】。三家學問,珠聯璧合,相映生輝。
三家的著力點不同。
儒家是【以人為本】,重點關注【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禮儀。注重規則和秩序。
道家關注【人和自然】的關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天人合一】。
而釋家則著眼於【人和宇宙】的關系。
四方上下是為宇,古往今來則為宙。把人置於廣大浩渺、變化瞬息的時空背景當中,一切都顯得“虛無、短暫和無常”,因此就得出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結論。
儒釋道三家雖本源相通,並無高下之分,但歷史上卻發生過儒道相爭和佛道論戰的情況。後經過唐、宋時期的思辨、碰撞和融合,到明朝時,儒釋道已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教合流’獨具一格的中華特色文化。
明代王陽明就是這一文化的集大成者。【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致知】。
這些理念、心法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大智慧。
我以為:【陽明心學】是一座再難超越的哲學文化高峰,是儒釋道三家最完美的思想結合。
當下的中國,正處在一個文化複興和變革的時代,如果我們能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深研【心學】之精髓,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必將大受裨益。”
懸清主持慈眉善目,“哈哈哈哈哈。”
淩霄道長開懷大笑,輕甩拂塵,“哈哈哈,還不趕緊過來吃茶點,愣在那兒做什麼?”
聽聞這場論戰之後,欣芮的心結已解,頓覺腹中饑餓,毫不客氣的拈起桌上的南瓜子芝麻糖,放入口中。
“主持。”望潮雙手合十,行禮之後才坐在欣芮旁邊。
懸清還禮,“李施主。”
淩霄道長看著欣芮,已經從牙牙學語的小姑娘成長為一個絕世而獨立的佳人,感慨萬分,“天地大也,其在虛空不過一粟而。”
懸清了然,勸說欣芮,“蜉蝣朝生暮死而不怨,人世七十寒暑而不足,不要囿限在一己狹小的生存時空中。
但是,從佛教輪回的法則來看,眾生的生命是無盡的,不僅是空間無邊無際,連時間也是無窮無盡不可限量的。如果我們能夠參透時空的真諦,就能夠從東西南北的空間中解脫,從分秒日月的時間裡破繭而出,到達‘處處清涼水,時時般若花’的逍遙境界。”
欣芮坦然回應,“我一個方外之人,讓二位費心勞力,是我的過錯。”
淩霄道長黯然失笑,“哪有什麼方內,方外之分?如果非要窮究其源,我跟老禿驢也不能置身事外啊!”
欣芮眼中微澀,“主持,道長,既然我有敢於承擔的勇氣,自然也不缺奮戰到底的能力。”
天色漸晚,望潮和欣芮話別兩位高人,向半山腰走去。
“欣芮,照顧好自己,明早等我來接你,你要不?”望潮還是不太放心讓欣芮獨自一人住在外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