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母拉著女兒說話,聽蘇大嫂說秀姑幫她刷鍋洗碗,心中一寬。
他們被秀姑自縊給嚇著了,秀姑剛穿越過來的時候,日夜都有人看著她,生怕她再尋了短見,如今她願意幹活,是不是說明死志已消?
蘇大嫂向三個兒子使了個眼色,三人猴在秀姑身上,讓她沒有時間去想往事。
望著堂屋中其樂融融的氣氛,老蘇頭很是滿意,看見秀姑略顯憔悴的姿容,又忍不住深深地嘆息,暗暗埋怨周家太過無情。
老蘇頭有四個兒子,除去過繼給蘇三爺的蘇葵外,還有十一個孫子,孫輩中年紀最大的是蘇大郎,最小的三歲,卻只有兩個孫女。
男多女少,孫女的存在益發珍貴了起來。
秀姑是蘇家的長孫女,自小乖巧伶俐,勤勞樸實,不像老三家的翠姑那麼好吃懶做,因此老蘇頭跟疼孫子一樣待她,基於對讀書人的敬重,給她擇了村裡唯一的秀才家做夫家,周惠兄弟隨父也讀過幾本書,沒想到最終落得如此下場。
老蘇頭愧疚不已,決定過一年再給秀姑找人家,總不能年紀輕輕地就守在家裡。
寡婦都能再嫁,何況秀姑僅是被休回孃家而已。
等到流言平息了,沒人記得了她被休的來龍去脈了,說親也容易。
因為秀姑剛回到孃家又尋了死,所以老蘇頭的打算並未告訴兒子和媳婦,想等到合適的機會再提出來。
秋末沒有農活,很是清閒,蘇家人卻忙得很,說了幾句話就散了。
老蘇頭去放牛,順便把雞鴨鵝都趕出去,蘇父接了木匠活,在院子裡忙活,蘇大郎則去縣城裡做工,中午不回來,臨走前,包了四個卷著鹹菜和大蔥的煎餅。
周家是耕讀之家,秀姑隨著周惠認得幾個字,知曉外事,從記憶裡發現此處和自己的家鄉一樣位於蘇北地區,大青山村隸屬彭城的桐城,彭城是府城,桐城是縣城,朝代是繼明朝、李自成之後的大華朝,而非清朝。
在這裡,夏收麥子,秋收水稻、玉米、大豆、花生和紅薯等等,飲食以麵食為主,饅頭、卷子、煎餅、烙餅、麵條、花捲、餃子,花樣繁多,不一而足。
爺們走後,剩下蘇母、蘇大嫂和秀姑都坐在院落裡做針線。
蘇母和蘇大嫂縫補爺們的衣服,秀姑拿了針線筐出來,針線筐裡放著不少繡線和零碎綢緞,她選了一塊一尺見方的紅綢子繃在繡繃上,打算繡一路連科。
她不能坐吃山空,原身留下了賣針線的路子,以後還可以繼續賣,她依此賺錢,攢的多了,就把秀姑留下來的錢補貼蘇家,自己心裡好過一點,她不想在蘇家白吃白喝,也不想心安理得地花掉秀姑留下來的那些錢。
師父是松江顧繡的傳人,紅樓夢原著裡的慧紋其實就是脫胎於顧繡,每一位顧繡傳人都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學刺繡之前,先學繪畫,大部分人選擇勾勒名家畫作為底稿,刺繡之際不但要求形似,還要求神韻兼備。
師父她老人家曾經說過,自己天生就是一雙繡花的巧手,因為她心思純淨,沒有雜念,兼胸中有畫,所以下針如下筆,有靈性。
“秀姑,你的繡工比以前更好了,這是什麼花樣?”
鄉下的繡花樣子很少,秀姑勾勒出底稿,只繡出寥寥幾筆,僅有一點雛形而已,足以讓蘇大嫂十分驚歎。
“這是一路連科,寓意好,應該能託雲掌櫃賣出去。”
雲掌櫃的繡莊是縣城裡最大的一家,有門路,縣城裡的大戶人家都去他的繡莊採買綢緞繡品,秀姑的針線一直都挺受歡迎,賣得很好。像她今天起針的這副繡圖,別的繡莊賣不動,雲掌櫃卻可以。不過,秀姑寄賣的話,雲掌櫃會抽走二成佣金。
不知不覺,大半個月過去了。
蘇家風平浪靜,秀姑和蘇家人相處得很好,每天和蘇母、蘇大嫂一起洗衣服、做飯、喂牲畜,忙完了家務就在屋裡做針線帶侄子。他們都是厚道人,彼此體諒,幾乎沒有嫌隙,雖然每天都是粗茶淡飯,日子卻過得有滋有味。
沒有人嫌棄秀姑,誰都沒有。
秀姑心裡很感激,下定決心要好好過日子,一定要比在周家過得更好。
抓了幾把麥麩,混著剝掉不吃然後切碎的菜葉子,加了一點水攪拌均勻,端到雞圈裡餵雞,見到蘇母喂好了豬,秀姑連忙開口道:“娘,什麼時候趕集跟我說一聲。”
在這些日子裡,她攢了不少做好的針線,她做活又快又好,加上秀姑之前做的一些活計,約共四五十件,該是去賣掉的時候了。以往在周家,都是十天去縣城裡一次。現在她有一個月沒有去,手裡的繡線和布料都用完了,再不去的話就沒有針線可做了。
另外,她必須為自己存下一筆錢。
“明天進城,我和你一起去,正好把我和你大嫂做的針線一塊賣了。”
“那好,我今晚收拾好。”
因是深秋時分,秀姑並沒有做扇套,只做了手帕、荷包和香囊,另外打了一些精緻的結子、絡子,分開包好,一同裝進包袱裡,這些都是原身慣常做的。
至於一路連科圖,她還沒有繡好,暫且放在家裡。
喜歡棄婦再嫁請大家收藏:()棄婦再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