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章

“哎喲喲,去京城趕考,那不得親眼見到聖人老爺了?給聖人老爺磕頭了?哎喲喂,那可是聖人老爺呀,咱們的天老爺,咱們貧苦老百姓一輩子都踏不進皇城半步,舉人娘子,你以後肯定能住進皇城裡啊,等舉人老爺做了天子門生,做了朝廷大官,你們還能住在這窮鄉僻壤?到時候做了官,可別忘了咱們這些窮親戚啊!”

周母抿嘴一笑,謙遜地道:“快別說這些話,哪能忘了自家親友呢?要知道,我們老爺讀書呀,講究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聽到自己成了貧賤之交,頗有一些人心裡不高興,但是看到其他人都點頭贊同,他們不好說什麼,只是再沒了先前的那股喜氣。

倒是米氏聽到糟糠之妻不下堂的話,正好小沈氏在院中石榴樹根下給兒子周振把尿,她原和秀姑有隙,雖說平時見著仍然說說笑笑,但是心裡到底記著,忍不住道:“舉人娘子是有福氣的,舉人的兒媳婦更是有福氣的,瞧我給阿惠說的這個媳婦多好?又溫柔,又賢惠,還給舉人老爺添了個白白胖胖的大孫子。”

她提起小沈氏,自然就有人想到了嫁給張屠戶的蘇氏秀姑。

有和秀姑交好的立刻不言語了,有那妒富愧貧的卻甚為贊同,“可不是,你可是大功臣,也是那蘇氏沒福氣,舉人老爺的兒媳婦不好好做,偏嫁個殺豬的屠夫,真以為過上好日子了?屠夫的娘子怎能和舉人兒媳相提並論?”舉人和屠夫的地位就是天壤之別好不好?

“對,對,對,蘇氏就是沒福氣,在周家不好好盡為人媳婦的本分,非得弄那些么蛾子,自私自利,舉人老爺和舉人娘子休得沒錯!”

周母趁機宣揚做婦人的本分,“咱們婦道人家講究的就是三從四德,要遵守七出,要從一而終,好女不侍二夫,這是古往今來大儒們留下的至理名言。就算被休了被棄了再見前夫也要跪迎,並且關心前夫的日子過得好不好,新婦賢惠不賢惠,如果過得不好了要奉獻出自己的一切,這才是為人、妻、為人媳的本分,大夥兒千萬別學那個不貞不靜不賢惠的蘇氏,犯了七出之條被休居然還敢另嫁他人,真是丟了咱們婦道人家的臉面,不知羞恥!”

周母越說越激動,越說越多,她容光煥發,揚眉吐氣,一定要讓大家都知道,在休棄蘇氏這件事上,他們家一點都沒做錯,他們奉行的是聖人之言!

有人問道:“什麼是三從四德?什麼是七出?聖人大儒又留了啥至理名言?”

見有人不恥下問,周母立刻為他們詳細解答,在場的好些人都覺得這些至理名言大有道理,誰不希望有這樣的兒媳婦啊?讀書人家就是讀書人家,講究得很,而且非常有道理,怪不得他們家能出舉人老爺啊。

米氏悄悄後退兩步,不住打量為別人解惑的周氏,以及她身邊贊同婆母的兒媳婦們。

三從四德?七出之條?從一而終?這都是什麼亂七八糟的至理名言?聖人大儒說話就是對的嗎?在這樣的要求下,村裡的女人們還活不活了?男人壞得十惡不赦、親爹公爹丈夫兒子對自己又打又罵也要順從?自個兒沒那本事也要講究四德?七出之條,呸,啥好處都讓男人得了,女人家存一點私房錢就是個大罪了?那自己不是犯了好幾條?死了男人離了男人也不能再嫁了?那她這個替不少寡婦棄婦說過媒的媒婆豈不是人人喊打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轉身,抬腳,趕緊往外走,米氏想著以後能沾周家的光就沾周家的光,可不能學周母說的那些狗屁至理名言,自己要有閨女這麼學,瞧自己不揍她,學這些,得多委屈自己啊?看來蘇秀姑離開周家反倒是好事了,虧自己說她沒福氣。

米氏心裡閃過一絲絲愧疚,但很快就拋到腦子後頭了。

自己跟蘇秀姑真是合不來,不過她也沒做過對自己不好的事,以後自己就少說她幾句閒話吧。要說這蘇秀姑吧,真是少見,為人處世就是個縮了脖子的王八,周身找不出一絲破綻,不貪、不懶、不論人是非,自己也就只能編造些流言蜚語。

別看她娘、她嫂子經常跟自己吵嘴打架搶菜,現在啥偷雞摸狗的事兒都不做了,實際上這是因為他們家日子過得好了,就講究起來了。前些年鬧災荒時,她們一塊討過飯,一起偷過李家桃園子裡的桃兒,一起摸黑往褲管裡裝過大戶人家曬在場地裡的糧食,雖然最後被一群狼狗追著跑險些遭殃,話說,這法子還是自家公婆跟老蘇頭學的,老蘇頭年輕時就這麼幹過,當然那時候餓極了,大家都這麼幹。

她給縣太爺家餵豬時就想到了這個法子,縣太爺家莊子裡的管事可不懂餵豬,年年都找佃戶或是另外僱人,她弄了好些白米細面,能過個好年了。

和米氏一樣不耐煩周母說法的婦人有不少,米氏離開後,她們也都相繼離開,張家的二嬸、三嬸和四嬸沒進家門就把這件事告訴了秀姑,最近心力憔悴的張三嬸比她們走得慢了一點,落在她們妯娌三個後面進門。

雖然和四嬸和張三嬸家來往更多些,但是平時見面時,秀姑對二嬸、三嬸和四嬸、張三嬸的態度都一樣,從不讓人挑出不是。

其中三嬸是嫡親三嬸,來往是少,但是性格處事上比四嬸差點,比二嬸卻強很多。

鄰里鄉親,無論私底下如何交好,明面上都是一碗水端平。

二嬸嘴巴最快,形容周家盛景,道:“碩哥媳婦,你沒看到,周家堆積了好些金銀綢緞,一屋子滿滿的,怪道你們讓滿倉和壯壯上學呢,原來中了舉人有這等好處。舉人也就比秀才高一點,怎麼待遇就來個天和地的不同呢?”

可巧麗娘也在,她沒去周家湊熱鬧,聞言笑道:“窮秀才、金舉人、銀進士,這都是世人皆知的話。秀才雖然有了功名,但在大戶人家眼裡沒有地位,自然得不到好處,自己苦讀又費筆墨書費,所以叫窮秀才。金舉人的情況你們看到了,周家這種就是,中了舉人,縣令、鄉紳、大戶都十分重視,送禮極多,得到的好處最多,所以叫金舉人。”

四嬸好奇道:“進士不是天子門生嗎?考中就能做官了,不是比舉人的地位更高,怎麼叫銀進士?而不是銀舉人金進士?”

麗娘莞爾答道:“舉人最難考,乃是三十取一,有了舉人功名後,進士的考試相較舉人就容易了些,乃是十取一,所以叫銀進士。說是容易,其實也很不容易,考不上進士的舉人多不勝數,有許多人止步於舉人,三次落選後就會選擇選官考試。”

她們有些明白了,又說了幾句話,便相繼告辭。

麗娘對待張三嬸的態度一直沒有變化,然而張三嬸心裡藏著事兒,沒好意思久坐,見秀姑三個親嬸子都走了,也就跟著走了。

屋裡沒其他人了,麗娘笑道:“那位周舉人當真是要功名不要命,秋闈時期江南亂成一團,死了不少人,很多金陵以外的秀才都不敢去金陵,若非真賊也想拉攏學子,今年的秋闈定然舉行不成。周舉人倒是幸運。”

“怎麼說?”秀姑心生疑惑。

“當地死了不少秀才舉子,外地秀才不敢去金陵考試,今年秋闈人數之少,可想而知。聽村裡說,周舉人寒門出身,早早就中了秀才,此後年年都能考過歲試,可見有真才實學,沒了江南本地無數滿腹經綸的秀才爭奪舉人名額,周舉人脫穎而出一點都不奇怪。”

若是沒發生戰事,沒死那麼多學子,再加上省內各地蜂擁而至的秀才,雖然說周舉人也有可能中舉,但一定比現在艱難。

喜歡棄婦再嫁請大家收藏:()棄婦再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