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4章

壯壯和滿倉準備考試的同時,村裡正忙著秋收,引得鋪子裡生意十分之好。

往年秋收都在八月十五過後的二十日前後,今年剛進八月就開始收割玉米了,初二起大家都忙活起來,一是因為玉米成熟得快了些,二是因為和麥子一樣,許多玉米在即將成熟之際病死在地裡,玉米杆兒和玉米棒子已經乾枯,地裡黃澄澄的一片,必須收回家裡才好。

張家遷居縣城後,每逢兒子放假的時候,秀姑總會帶他們回村裡一趟,經常路過自己陪嫁的田地,十分清楚玉米病得不輕,死了大半。

雖然她很懂農事,但是卻不明白為何今年風調雨順,麥子玉米接連生病。

壯壯考試要緊,鋪子裡的生意亦然,張碩脫不開身回村,只老張一人回去,橫豎家裡一向都是僱長工短工搶收,只需看著即可,倒也累不著。

秀姑不放心老張,忙又打發一對下人跟過去,婆子洗衣做飯,既照料老張,又管著長短工的吃食,後者自然盡心幹活,男人跟著老張進出。收割玉米遠比收割麥子辛苦,麥子收割回來攤曬在場地上,只需用石磙軋過,使麥粒與麥秸稈分離,挑出麥秸稈,剩下麥粒曬乾,揚去瓤殼,即可收入糧倉,而玉米棒子則是一個棒子一個棒子地從玉米杆上掰下來後,掰下來的同時就得剝皮,收到場地上必須手工脫粒,無法藉助農具。

另外,秀姑又囑咐婆子打掃老宅,中秋前夕可能會回家小住。

張家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張碩早已不忍妻子忙於家務,今年找瑞兒和銀珠兩口子掌眼,又經過秀姑的甄選,從牙行裡買了兩戶下人,一共六個。

一戶只有夫妻兩個,並無一兒半女,是牙行從皖北買來的,皖北去年風不調雨不順,兼地方官不仁,賦稅徭役沉重,他們又被父母趕出家門,實在活不下去了才自賣自身。男人姓王,名叫拴住,年紀在三十餘歲,是幹活的一把好手,王婆子和丈夫年紀彷彿,平常王婆子洗衣做飯,王栓住則在滷肉鋪子裡幹活,派去照料老張的那對兒夫妻就是他們。

另一戶的人口數目多了些,父母子女一共四人,男人徐大,秀姑安排他和徐婆子做的活計與王栓住夫妻一樣。徐家兩個兒子是雙生子,今年十五歲,手腳勤快,乾淨利索,秀姑考慮到壯壯和滿倉去書院上學時雖然不用小廝伺候,但是往後歲考、鄉試時家人未必次次陪送,總得有人作伴跟隨,故教這對雙生子一番規矩,給壯壯和滿倉做了書童。壯壯和滿倉讀書之餘,亦幫襯家裡幹活,所以兩個書童不跟著壯壯和滿倉出門時,亦在鋪子裡隨父母幹活。

轉眼便至歲考之期,考試的時間果然安排在院試之前。

張碩和去年送子考試一樣,當即放下家裡的生意活計,提前幾日親自送壯壯和滿倉去府城,此次兩個書童聽風、觀月同去。

秀姑送走他們,和徐婆子抱著一雙小兒子去買東西,帶了兩個夥計。

彼時已進八月裡了,中秋在即,該往孃家送節禮,秀姑定了八月初十之期,也就幾日後,家人都不在家,須得她來購置。

她和張碩商量過了,節禮仍和從前一樣,八斤豬肉、八斤月餅、八斤酒和八斤糖,一式兩份,到時候分別送往沈家和蘇家,同時再給老人做一身衣裳鞋襪。其中,老蘇頭和蘇父蘇母的皆是秀姑親手所做,給沈童生的卻是出自王婆子之手,均已做好。

雖說理當一視同仁,但秀姑極厭沈童生為人,所以從不肯將自己的針線送往沈家。

去年壯壯中了秀才後,沈童生因落榜而裝病,自以為有了要錢的理由,時不時地裝病不出門,反打發那寡婦來要錢買藥治病,幾次三番,連壯壯的心都冷了。

豬肉自己家裡管夠,秀姑只買了酒糖月餅三樣,先命夥計送回家,想起家裡銀珠上回送的脂粉頭油牙粉等物所剩無幾,老張和張碩的牙刷不過兩個月就禿了,秀姑忙又和徐婆子去耿掌櫃的雜貨鋪子。

桐城近來也有一家專賣胭脂水粉的鋪子,只是秀姑比較過,雜貨鋪子裡賣的脂粉頭油不比脂粉鋪子裡的差,價錢反倒便宜些,所以常常光顧雜貨鋪子。

耿掌櫃和秀姑極熟,見到她便滿臉堆笑,親自招呼道:“張娘子好些時候沒來了,可是家裡的生意忙不過來?桐城一日比一日繁華,咱們的生意都比從前強了十倍,如今大家公子哥兒身邊的奶孃丫鬟常來我這裡買東西,故此我進了許多府城才有的好貨,價錢又便宜。今年桂花開得好,用新鮮桂花做的一批桂花油尤其香。”

秀姑亦含笑相對,道:“可不是,我今兒就是來打桂花油的,先打二兩,口脂、面脂、牙刷、牙粉和往常一樣。若有晾乾的桂花和玫瑰花,也各買一斤。”

耿掌櫃大喜,忙先拿出口脂等物,然後打油稱花。

稱花時,耿掌櫃揀最好的與她,一面誇讚自己進的乾花極好,一面道:“張娘子聽說了沒有?你孃家三叔家的大偉要定親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