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張衡列傳》:“夫女魃北而應龍翔,洪鼎聲而軍容息;”
《三國志·魏書》:“斯蓋應龍潛升之道,聖賢用舍之義。”
《三國志·吳書》:“夫應龍以屈伸為神,鳳皇以嘉鳴為貴,何必隱形於天外,潛鱗於重淵者哉?”
《晉書·列傳第二十一》:“乘雲車電鞭之扶輿委移兮,駕應龍青虯之容裔陸離。俯遊光逸景倏爍徽霍兮”
《晉書·載記第二十二》:“應龍以屈伸為靈,大人以知機為美。”
《宋書·樂志》:“應龍夜烏由道何來直子為烏奚如悟姑尊盧雞子聽烏虎行為來明吾微令吾”
《宋書·福瑞志》:“應龍攻蚩尤,戰虎、豹、熊、羆四獸之力。”《宋書·宗室列傳》:“自我皇宋之承天命也,仰符應龍之精,俯協河龜之靈”
《舊唐書·李密列傳》:“轟轟隱隱,如霆如雷,彪虎嘯而谷風生,應龍驤而景雲起。”《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四》:“又築城於青海中龍駒島,有白龍見,遂名為應龍城,吐蕃屏跡不敢近青海。”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八》:“雕虎嘯以風生,應龍驤而雲起。”
《新唐書·儀衛志》:“第一應龍旗隊,第二玉馬旗隊,第三三角獸旗隊,果毅都尉各一人檢校。”
《新唐書·列傳第十三》:“應龍之翔,雲霧滃然而從,震風薄怒,萬空不約而號,物有自然相動耳。”
《新唐書·列傳第六十》:“更築於龍駒島,有白龍見,因號應龍城。”
《舊五代史·唐書·末帝記》:“運之去也,應龍不免為醢。”
《新五代史·南漢世家》:“九年,白龍見南宮三清殿,改元曰白龍,又更名龔,以應龍見之祥。”
《元史·輿服志》:“應龍旗,赤質,赤火焰腳,繪飛龍。”
2、赤鱬:
赤鱬是古代漢族傳說中異魚名。人面,音如鴛鴦,食之可以療病。其說始見於先秦。
赤:空淨無物;蠕:通“需”,柔軟。赤鱬屬人魚類,古代漢族傳說中異魚名,最早見之於先秦《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之後《北次三經》的人魚、《中次七經》之締魚、《海外西經》之龍魚、《海內北經》的陵魚等都指赤鱬。
吳任臣引劉會孟說:磁州亦有孩兒魚,四足長尾,聲如嬰兒啼,其豪膏燃之不滅。據劉說乃締魚也。人魚也叫鯢魚,據《廣志》記載,鯢魚聲如小兒啼,四足。而赤蠕則人面魚身,叫聲如鴛鴦。據說人若吃其肉,可以防病,又說可以不得疥瘡。
郭璞《圖贊》:“赤鱬之物一作狀),魚身人頭。”赤鱬圖多有兩種形狀:一是人面魚身;二是魚形,但非人面。赤鱬為古代漢族傳說中的一種異魚,音如鴛鴦。
3、滅蒙:
滅蒙為一種鳥,屬禽類,青色羽毛,紅色的尾巴,也被叫做孟鳥。歷史上關於滅蒙的記載極少,據傳只出現過一次就銷聲匿跡。
4、鳴蛇:
鳴蛇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獸之一,大體如蛇,但有四翼,發磐磐之音。鳴蛇的樣子像蛇,卻長著兩對翅膀,其鳴聲有如鐘磬般響亮。
鳴蛇是災蛇,是大旱的徵兆。
張衡《南都賦》有記載:“其水蟲則有蠼龜鳴蛇。”
《山海經·中次二經》說:“鮮山多金玉,無草木,鮮水出焉,而北流注於伊水。其中多鳴蛇,其狀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見則其邑大旱”。
5、鈎蛇:
鈎蛇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獸之一,身長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鈎蛇透過在水中用尾鈎把岸上的動物拉入水中捕食。
古代神獸之一,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蛇類,兩棲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性情兇猛好鬥,有劇毒,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它的尾部與普通的蛇類不同,分叉如同兩個鈎子一般,而且鈎蛇的捕食方式也是用尾鈎來鈎住獵物,再進行吞食。這種蛇,在《水經注若水)》一文中有記載。只是似乎近幾百年來,再也沒有聽說有人看到過這種蛇類了。
出自《山海經·中山經》:“東流注於大江,其中多怪蛇”,晉·郭璞注:“今永昌郡有鈎蛇,長數丈,尾岐,在水中鈎取岸上人牛馬啖之。”
宋·李石《續博物志》卷二:“先提山有鈎蛇,長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澗水中,以尾鈎岸上人牛食之。”
《滇海虞衡志校注》:“鈎蛇,出永昌,此古所傳也。言其尾長,能鈎岸上人與物而食,亦鱷之類也。今不聞有此事,其亦他徙而去歟?潮州無鱷魚,永昌無鈎蛇,見生聚之勝也。又按《續傳志物》以為出朱提,且言水旁日有鬼彈,不見其形,其作有聲,中物則折,中人則害,罪人徙此不過十日死。此水土惡劣,陰怪得窟xue其中為虐耳。驅之之法,投以燒石,注以溶鐵。萬眾各鳴瓦盆、瓦器以號呼,其物不死即徙,為政者不可不知也。”
6、天馬:
《山海經北次三經》記載:馬成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其鳴自糾。
譯文:馬成山上有異獸,其外形像白犬但是黑色的頭,看到人便飛走。它的名字叫天馬,發出的聲音像是在叫自己。
7、天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