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十七章 導彈襲來

在發射導彈之前,英立言進行了最後一次機動,也就是把戰鬥機拉起來,在兩分鐘內爬升到了萬米高空。

雖然yj93重型反輻射導彈的最大射程達到二百五十千米,但是要達到這個射程,發射高度不得低於一萬米。隨著高度降低,yj93的射程也會縮短。如果在一千米以下的低空發射,射程不會超過一百二十千米。離得最近扶桑戰艦大約在兩百千米外,而離得最遠的在二百五十千米之外,距離編隊最後面的j11c大約二百七十千米,因此必須在發射導彈之前爬升,以求最大限度的延長導彈的射程。此時的j11c已經拋掉了副油箱,而且機內燃油也用掉一半,處於輕載狀態,爬升率超過了每秒兩百米。只是隨著高度提升,戰機的爬升率會相應降低。

在平時,兩分鐘的時間不算長,只是現在卻顯得極為漫長。

雷達告警機響起來的時候,英立言不為所動,因為照射他的是敵艦上的雷達,威脅並不是來自敵機。

雖然兩百千米已經在“標準6”的打擊範圍之內,但是沒有預警機支援,扶桑戰艦無法用這種號稱全球最先進的區域防空導彈對付視距外的戰機,因此只要在發射導彈之後立即降低飛行高度,哪怕敵艦發射了導彈也能擺脫。再說了,現在只是被雷達鎖定,敵艦還沒有發射導彈。

高度表的讀數超過一萬後,英立言有條不紊的把兩枚yj93發射了出去。

接下來的十幾秒內,編隊裡的另外七架j11c也相繼發射了導彈,然後跟著長機回到了低空。

到此,屬於英立言的戰鬥已經結束,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駕機返航。

此時,“愛宕”號上。

防空警報聲已經消散,戰艦早已進入防空作戰狀態,包括宙斯盾雷達在內,各個系統都在計算機的控制下以最理想的狀態執行。防空作戰程式是固定的,除非有必要,不然全程都能由計算機控制完成。

目標由八個變為十六個,而且速度更快,火控系統判定為超音速反艦導彈。

真的是反艦導彈,而且只有十六枚?

華夏確實有超音速反艦導彈,而且有好幾種型號,幾乎全都能由戰術飛機攜帶,射程最遠的超過了六百千米。只是用十六枚反艦導彈攻擊有六艘驅逐艦的第四護衛群,是不是太少了一點?要知道,第四護衛群的六艘驅逐艦都有很強的防空能力,兩艘防空驅逐艦各攜帶了數十枚區域防空導彈,連通用驅逐艦都攜帶了數十枚射程達到四十千米的中程防空導彈。如果僅十六枚反艦導彈,哪怕超低空突防,讓防空驅逐艦上的區域防空導彈無法發揮作用,也能用通用驅逐艦上的中程防空導彈攔截,威脅不會太大。這些導彈在高空飛行,早已被防空驅逐艦鎖定。雖然導彈的速度達到二點五馬赫,大幅度壓縮了防空導彈的攔截範圍,但是至少能夠進行兩次視距離外攔截,擊落這些導彈的機率不低於九成。簡單說,這些導彈對第四護衛群幾乎沒有威脅。

這樣的攻擊有什麼意義?

小林純一郎沒有干預艦隊防空作戰,那也不是他的能力所在。

來襲導彈的速度達到了二點五馬赫,反射的雷達訊號很微弱,“標準6”對這類目標的攔截距離不會超過八十千米。要在防區外進行兩次有效攔截就得提前發射,確保在最大距離上進行第一次攔截,再根據情況進行第二輪攔截,主要就是確定需要發射多少枚導彈才能擊落剩下的目標。

顯然,“愛宕”號與十多千米外的“鳥海”號採用的就是這種攔截戰術。

透過資料鏈,“愛宕”號與“鳥海”號分配了任務,也就是各自鎖定八個目標,避免重複攻擊相同目標。緊接著,“愛宕”號就發射了第一批十六枚“標準6”防空導彈。因為在東北方向上,距離來襲導彈遠一些,所以“鳥海”號晚了十多秒鐘才開始發射導彈,同樣是十六枚。

發射導彈之後,“愛宕”號與“鳥海”號先後轉向,確保讓位於艦尾的兩部照射雷達能夠對準目標。

其實,這也是宙斯盾系統的最大弊病。

因為anspy1是無源相控陣雷達,無法引導導彈進行攻擊,所以得由anspg62目標照射雷達來為導彈提供製導資訊。在採用分時分批攔截模式時,扶桑防空驅逐艦上的三部照射雷達能同時控制二十四枚防空導彈攔截同一個方向上的十二個目標,而來襲導彈就在同一個方向上。

“標準6”採用高拋彈道,發射後首先爬升到數萬米高空,再俯衝攻擊目標。

在“愛宕”號射出第十六枚“標準6”的時候,來襲導彈還在大約一百五十千米外,沒有進入“標準6”的攔截範圍。

此時,“愛宕”號的火控系統已經讓另外十六枚“標準6”做好發射準備,以便及時進行第二輪攔截。

只不過,根本就沒有這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