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很多年前,那個叫狐遷的人還沒有永遠地住進蘭德淇眀公墓,他曾在某三流大學任教,是個三流的大學教師。
而後他辭了他的工作,成為了一名網文作家,可惜直到狐遷死去,他的作品也沒能出名。
峰迴路轉的是他的死亡這件事本身還有些新聞價值,於是他的身後事比生前事要精彩很多。
然而一時的新聞價值並不能讓這個人永遠被人們記住,更不值得這裡被改建成一座紀念館。
即便在狐遷所生活的時期,比他更重要上百倍的那些人,也不可能讓自己的名字從“田園時代”流傳到“開拓時代”。
然而狐遷做到了。
雖然很多人並不知道他的名字,稱呼他時只說是“那個作家”。
他是因為他所寫的書而出名,那本書的名字叫做《籠中雀》。
在他發表小說的同一年,一架宇宙望遠鏡提供了一條足以令世界震驚的訊息,再之後,一艘飛船從地球出發,徑直向宇宙深處駛去。
再到後來,人類文明發現了這個宇宙間最陰森恐怖的秘密,然而有趣的是,這個秘密和多年前一部科幻小說中所提到的假設十分吻合。
那部科幻小說就是《籠中雀》。
除了體量問題之外,狐遷的小說中構建出的宇宙模型幾乎等同於如今人類文明的探索結果!
人類正在開發著這個宇宙的每一個角落,他們的宇宙足夠小,以至於整個宇宙中所包含的恆星系總數連個小孩子都能數的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當然,晚間的夜空中也有萬千繁星,但其實很多星星都是同一顆。
它們是同一恆星透過不同路徑經過有限無界的宇宙空間後,從不同的角度與方位映照在這顆人類母星上的投影。
說是人類母星,但其實現如今的人類還沒開始進行大規模星際移民,生態圈改造技術也還不成熟。
但已經可以預想到在並不遙遠的未來,人類的足跡遍佈星空時的場景。
所以現在的人類文明中,非常流行把腳下的這顆星球稱呼為“母星”,以和未來的那些移民星球相區別。
年輕人表示,這種稱呼的改變是在“提前適應未來”。
若是用林東他們的說法,這個文明的發展階段屬於7整數位頂層,正在向著8整數位邁進!
……
有個男人出現在“起點紀念館”中,他有些茫然,甚至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驚恐。
但他把驚恐深深掩埋在眼底,臉色只是稍稍有些難看。
這種定力,其實已經稱得上萬裡挑一!
沒人知道他是怎麼出現在這裡的,所有人就好像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他的存在一般。
存在感緩慢提高……
這個男人混跡在人群中,有些茫然而無措,但他很有目的性地蒐集著周圍的資訊,力圖融入周圍的環境。
他在根據意識上傳前所得知的資訊盡力扮演這個身份,並觀察周圍人的舉止來提高自己的演技。
但還是太勉強了……
場館服務人員上前問道:“先生,有什麼需要幫助的麼?”
這個男人稍稍一愣,然後勾起一抹微笑。
“我叫弗利特,請問可以給我提供一份這裡的地圖麼……”
著書人卷終)
喜歡時代展覽請大家收藏:()時代展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