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經是神藏山上的賢師。
這個稱呼聽起來很厲害,頗有一種高人之感,但在張五經看來,賢師和別的職業沒什麼不同。
張五經是上上任賢師的重孫,從小受的教育就偏於傳統,但他並不想坐上這個位子。
每個人都經歷過叛逆的階段,尤其是在槐方國百姓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的今天,傳統已經無法束縛住年輕人。
曾經張五經的夢想是考上京師學堂,去研究數術或機械,但很顯然,他的夢想沒能成真。
因為他不是那塊料子!
張五經不過是中人之姿,天賦與努力兩者,他哪一個都算不上頂尖,如果出在普通家庭,他的未來就是投身社會底層,從此誤了終生。
但張五經比起大多數人有那麼一丟丟幸運——他的家庭不普通。
誠然,所謂的賢師在槐方國內根本算不上什麼大人物,可是與普通的工人、農民相比,那可是大大的不普通!
張五經順理成章、毫無波瀾地坐上了這個位子,但其實也是實至名歸。
要說什麼家學淵源倒也談不上,但家庭氛圍總是有的。
農戶的兒子不用學就知道該怎樣種地,木工的兒子學木匠活就是比別的學徒更快,數術大家的子嗣往往也很聰明,老話還說“熟讀詩歌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書世家出身的公子即便再紈絝,想必也不會真的腹內空空。
雖然這種事情很沒有美感,讓人覺得無聊甚至噁心,無數還沒踏入社會的孩子會叫囂著不公平……然而這就是現實。
無論公平不公平,無論讓人喜歡或厭煩,現實就在那裡,不會因為個體的感官而變化絲毫。
就連那些曾叫囂過不公平的孩子們,當他們走入社會的那一刻,依然會毫不例外地成為這種現象中的一員。
其中或許有些人依舊覺得不公平,但當現實壓榨乾他的每一絲精力後,他也只會在這樣的日子裡變得愈發木然。
另一些人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他們要不就會把吶喊憋在心裡,然後默默享受這種曾經看不慣的東西給自己帶來的好處,要不然的話,他們會徹底忘記年少時的熱血與誓言,從此在油膩的歲月裡度過青年、中年與老年,直至生命的終結。
其實也沒那麼黑暗,大多數人都無法上升到那個會讓出身決定自己未來的階段——他們連努力的部分都無法做到極致。
不論做任何事情,張五經的努力程度都能比大多數人更努力一點,這種毅力無法讓他過得很好,無法讓他出類拔萃,但卻好歹能讓他混得下去。
索性,他也用不著自己的這份努力。
自幼的耳濡目染,恰到好處的家庭氛圍,這些都讓他對某些領域的知識瞭解得比別人多出很多。
那個領域,被稱作“修行”。
修行這種事情在如今這個年頭,已經沒有多少人相信了,甚至連張五經本人都不相信。
與其說是關於“修行”的知識,不如說成關於“修行文化”的知識。
這些知識從兒時的入眠故事與童謠中聽來,從對家裡長輩的瞭解與打探中得知,甚至家裡滿滿的書架上擺放的都是關於“修行”的書。
這讓他如何坐不上賢師的位子?
不論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講,他都是所有可能的繼承者中最合適的那個。
所以張五經成了神藏山的賢師。
所謂賢師,便是仙師。
仙師是凡人對修行者的尊稱,而這個職業能用“仙師”二字來稱呼,自然是因為在古老的傳說中,神藏山的“仙師”可以代表世間所有的仙師。
神藏山的仙師,一個人就能代表槐方國所有的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