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長的一句話,可難住了倉頡。倉頡在這裡教了一天的字,在這一天裡,他連吃飯的時間都在琢磨這個“夠”字。可無論怎麼想,卻怎麼也琢磨不出這個字到底該怎麼寫。
倉頡苦思冥想地想了好久,仍然想不出這抽象的‘夠’字來。於是,倉頡就去請教黃帝。黃帝雖然是才思敏捷的人,可他也被這個字給難住了。
倉頡這一問,黃帝也被問的頭腦僵硬起來,他好像覺得腦筋都轉不動了。但倉頡這一問,黃帝的興趣也來了,他也想趕緊幫倉頡造出這個字來。
於是,黃帝問倉頡道:“倉頡,你想想,你覺得這天下的事兒,有什麼已使你夠了,什麼還使你不夠呢?”
倉頡答道:“黃帝,我覺得,如果讓我能有飯吃,有衣穿,我就感到已滿足了,也就是夠了。我還覺得我們學知識的時候,學再多也學不夠”。
黃帝又道:“倉頡,你有沒有想過?對於人來說,僅僅是食物能夠飽腹,衣服能夠蔽體,這只是做人最起碼的要求。但是我們的目的,是使全天下的人不僅能夠吃飽,還要能夠吃好。讓大家不僅能夠穿暖,而且還要穿得很體面呢。
倉頡,如果你感到這就夠了,就說明你只是一門心思用到了造字上,並沒有將其它事情全盤兼顧上啊。而我作為黃帝卻是一族的首領,我就總感到我們民族的事物在任何方面都不夠完善,我們做的是很不夠啊。”
倉頡問道:“黃帝,那麼,什麼會使你感到夠了呢?”
黃帝答道:“什麼使我感到夠了?倉頡,你一說這話我就夠了。往往大臣們在議事的時候不講正題,他們總是羅哩羅嗦。我一聽到無論誰再說一句多餘的話,心裡就夠了,他們一句話說多了,我也就夠得不行不行的。”
黃帝這麼一說,倉頡的腦子竟飛速轉動起來,他的心底也立即開了竅。他心裡叨唸:一個“句”字,一個“多”字。想著想著,倉頡就趕緊蹲下身子,用指頭在地上劃了兩個形樣不同的字。
這兩個字分別為:一個是“多”在左,“句”在右的“夠”字;一個是“句”在左,“多”在右的“夠”字,但是,這兩個字究竟哪一個比較合適,倉頡卻一時半會兒拿不定主意了。
黃帝看了看這兩個字,他又反覆想了想,便道:“倉頡,我看著這兩個字也都在講,咱就讓它倆都同時存在吧。如果人們看了這兩個‘夠’字後,從此能夠少說些廢話,多做些事情,這也算是很值得了。”
就這樣,“夠”字被黃帝和倉頡共同造出來了。而且,它們是兩個結構不同但意義相同的字。
有一天,倉頡去民間給人教字,他先教給大家:牛、馬、驢、騾等幾個有關家養牲畜的字。其中,有個白髮老人發現了問題,他提出了質疑。
老人問道:“倉頡,我就不明白了,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這幾個字都有四條腿,而‘牛’字也有四條腿,它的四條腿去哪兒了?怎麼就只剩下一條尾巴了呢?”
倉頡一聽,心裡就有點發慌了,他十分尷尬地道:“老伯,是我自己失誤了。那天造字的時候,我在河邊同時看到了魚和牛,就開始琢磨怎麼造出這兩個字來,而我也同時造出了這兩個字。
後來我在教人識字時,竟教將字搞混了,將‘魚’字寫成了‘牛’字,將‘牛’字寫成了‘魚’字。其實這都怨我,怪我一時粗心大意,竟給大家教顛倒了。”
還有一回,倉頡交給人們四個字,他先在地上寫好了字,又領著大家讀了一遍:奸、好、出、重。領讀完畢,倉頡又給大家逐一解釋了每個字的字義。
倉頡饒有其事地道:“每當三個女子湊到一起的時候,就總會神色詭密地嘰嘰咕咕,她們肯定會說一些邪淫之事。所以,三女在一塊就組成一個‘奸’字。”
這時,就聽有人悄聲道:“倉頡,你將這個字搞錯了吧?”
倉頡不客氣地道:“如果誰有異議的話,請等後再說吧,大家先聽我講完。”
倉頡見大家安靜下來,他就繼續道:“如果一女一子合在一起,兩人能夠互敬互愛,互相幫助,繼而結為百年之好。這就算是最美好的事情,因此,女子相配便組成一個‘好’字。”
這時,剛才那個講話的人又諾諾地站了出來。原來他是個白白淨淨,文質彬彬的年輕人。
只見那年輕人不好意思地道:“倉頡,請恕我斗膽給你提個建議吧?你講的這兩個字,我倒有些想法。”
“年輕人請說吧,我正洗耳恭聽呢。”
那年輕人抱一抱拳,然後道:“倉頡,你說的觀點我倒不這麼認為。正因為三個女子都是女子,因此,她們湊到一起那肯定是非常親密。她們自然就好得抱成一團無話不說,那才叫真正的‘好’,而不應該叫作‘奸’嘛。
而相反的,如果一子一女湊到一塊,就會出現不好的狀況。他們必定會眉來眼去,彼此再拉拉扯扯,常常會發生不堪的事情。這樣一來,哪裡還稱得上‘好’啊?因此,子女組合的字應該叫作‘奸’字才對,而不能被稱作‘好’字。”
聽到這裡,倉頡也吃了一驚。他再仔細看看那個“好”字和那個“奸”字,覺得年輕人說得也有些道理。可他反過來再看看這倆字,又覺得自己對它們的理解也沒錯。
於是,倉頡就道:“孩子,對這兩個字來說,你的理解和我的理解各有不同。雖然是同樣一個字,我們往壞出去想,這個字就被理解成不好的意思。反過來,我們如果將這個字往好處去想,往往又覺得它變成了一個很好的意思。這就說明,同樣一個字,我們的理解不同,它代表的字意也就不同了。”
接下來,倉頡又在地上寫了兩個字,他繼續給大家解釋“出”字和“重”字的創作感想。
倉頡道:“如果有人從這一座山頭向前走,又走到了另一座山頭,這就叫作:山外有山。這個代表山外有山的字,就說明咱離開家走了出去,就應當叫它‘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