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五紀、大禹治水 第十二章 禹鑄九鼎

在帝禹即位第四年的時候,百姓們手裡都有了一些積蓄,他們進貢的物品也越來越多。因此,國家也有了一定的儲備,朝廷和百姓們都日益富裕起來。

帝禹看到九州進貢來的金屬越來越多,他就想將這些金屬派作大的用途。可是,帝禹卻想不出怎樣將這些金屬利用起來。

有一次,帝禹見到伯益,他就問道:“伯益 你看現在我們積攢了這麼多金屬,咱要將它們做成什麼物件才好呢?”

伯益便道:“禹帝,從前軒轅黃帝在成仙之前,他曾鑄造了一隻大金鼎。寶鼎造好之後,黃帝便成仙而去了。既然現在已天下太平了,金屬也多的用不了,咱何不將這些金屬鑄造成九隻大金鼎呢?”

帝禹一聽,也很贊同伯益的想法,他便決定立即鑄造九鼎。可他轉念一想,又覺得私自決定這樣的事情,不好向大臣們交代。

於是帝禹便道:“伯益,鑄造九鼎雖然很好,但是我若提出這樣的要求,會不會引起大臣們的不滿啊 ?”

伯益回道:“禹帝,這有什麼?你可以變通一下這樣說嘛。你就說:我鑄九鼎也不是為自己表功,而是想讓各州都得一鼎,這也是為百姓們所用。你若是這樣說的話,恐怕大臣們就不會說什麼了。”

帝禹聽了喜上眉梢,他道:“這樣甚好,我看我們說做就做吧。”

主意已定,帝禹就立即召開州牧大會。會上,帝禹道:“各位州牧們,謝謝大家幾年來對你們所屬州郡的有效治理,這使得我們的人民也富裕了,國家也富強了,就連大家從各個州郡進貢來的青銅也已經積攢很多了,我看還是將它們拿來鑄造九個金鼎吧。”

皋陶卻道:“禹帝,既然我們的青銅多了,我們可以用它來製做其他器物,最好是製作民眾比較急需的物品,以方便百姓的生活。咱為何要用這些青銅來製作金鼎呢?”

帝禹只好解釋道:“皋陶,你誤會我了。我鑄九鼎也不是隻為自己表功,而是想讓各州都得一鼎,這也是為百姓們所用嘛。我建議,從哪個州進貢來的青銅,就拿來鑄造哪一州的金鼎吧。”

帝禹這樣一說,州牧們確實也無話可說了,他們都表示贊同。

后稷道:“禹帝,你認為我們這金鼎要造成個什麼樣子呢?是各州一模一樣呢?還是各州各有不同呢?”

帝禹道:“子契,我是這樣考慮的,大家在鑄鼎的時候,必須要將每個州內的山川地形都鑄造在上面,這樣也能具體地體現那個州的大致風貌。還有就是,鑄鼎時最好將從前我們治水時所遇到的各種奇禽異獸、神仙魔怪等等的影象,也無一例外的鑄刻在上面。這樣看上去會既美觀又莊嚴”

“那您說說,這金鼎的形狀到底要做成啥樣的呢?”后稷又問。

帝禹道:“至於這金鼎的樣式和形狀嘛,我和伯益已大體畫出了幾個草圖。到時候,我們的寶鼎就要按照草圖的形狀來進行鑄造。將來金鼎鑄成之後,你們還要設法將寶鼎上的影象拓印下來,以便將這些影象昭示給九州的百姓們觀看。”

子契道:“禹帝,這是為何?”

帝禹補充道:“各位賢臣,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讓百姓們透過認識這些奇異的影象,由此知道哪種動物有益,那種動物有害。免得他們在山林川澤中勞作時,遇到害人的東西也不認識,直到受到了妖魔怪獸的傷害,還不知道是哪一種異物傷害了他們。其實我們這樣做,也是實實在在為百姓做了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九州的州牧們聽帝禹這麼一說,大家更是拍手稱快,他們表示非常支援帝禹的決定。

這時,青州牧伯益道:“禹帝,你真是一言九鼎啊!既然禹帝想到了這麼好的鑄鼎計劃,我們要讓誰來負責鑄造寶鼎呢?”

荊州牧施黯道:“施黯願意為天下造鼎。我會按照禹帝的指示,將九個寶鼎都鑄造成九大州的象徵。”

帝禹見施黯出來領命,他十分高興,隨命伯益按照《山海經圖》進行再創作,讓伯益將全國各州郡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統統畫成圖冊。再讓施黯將這些圖冊臨摹到將要鑄造的寶鼎上。

施黯問道:“禹帝,按照您的計劃,將要鑄造的金鼎非常之巨大,而且分量也很重。看來鑄造這麼大的鼎需要非常開闊的地方才行,我們要在那裡鑄造呢?”

帝禹道:“施黯,我們鑄造的金鼎若是足夠重大,人們必定不容易移動它。這樣反而能夠讓它永久儲存,同時還能夠讓它震懾天下。至於鑄鼎的地址嘛,你就在都城之外任選個地方吧。但是,你一定要挑選一個風景秀美的好地方,也要挑選天下技術最好的工匠,也要鑄造出天下最好的寶鼎。”

施黯領命,他先同伯益到達青州,他在青州又等伯益創作出新的《山海經圖》。施黯便帶著圖畫又去荊山腳下選好鑄鼎地址,最後他又去召集天下各州鑄造業的能工巧匠開始鑄鼎。

從帝禹宣告鑄鼎開始,到現在已半年過去了。帝禹則按照帝舜時代定下的制度,每五年都必須到天下各地巡視一次。

這一年,也正是帝禹即位的第一個五年之期,帝禹的第一次天下之巡,便首先來到荊山腳下的鑄鼎工地進行視察。帝禹一行一來到荊山腳下,就看見山上山下都是工匠,工匠師傅們都在那裡忙碌著。

等帝禹一行走近一看,那些工匠師傅們真是忙的不可開交。他們設計的設計,繪圖的繪圖,造胚的造胚,冶煉的冶煉,鍛造的鍛造。

工匠們雖然緊張又忙碌,但是對於每一道工序來說,他們都做得非常認真。每一個環節,他們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早春的天氣,乍暖還寒,大家都忙的汗水直流。帝禹見了非常感動,他問帶路的嚮導,這些工匠們都是從哪裡來的?

嚮導回道:“因為自古以來,荊山周圍就盛產銅、鐵、錫等金屬礦物。所以,這裡的很多人從小就跟隨大人學習冶煉鑄造技術,而且很多家庭往往都是祖傳的技藝。”

帝禹與嚮導說著話,便來到很快鑄造工地上。施黯見帝禹親自到這裡來視察,也很激動,他趕忙放下手中的活,來迎接帝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