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電視收視報告,有喜有悲。
林秀峰朝兩邊慢慢環顧起來,“兩套劇,一部投資甚大,但收效甚微,一部小成本片集,卻大放光彩。”
他停了一停,攤攤手問:“不知各位董事,對這種令人發笑的結果,是作何感想。”
盧東傑面無表情地聽著,手中轉動的筆沒有停頓下來,好像眼前一切都與他無關。
他是當事人,自然是不便發言。
林秀峰捧高「保護證人組」,踩低「紅樓夢」,當然也不是全在打自己的臉。
因為當初這部大製作是何佐芝時代定下來的,他們林氏兄弟也不過是延續前朝的工作。
何鴻毅輕輕皺了皺眉頭,“古裝劇一直是佳視的優勢,只是拿來打對臺,有點可惜了。”
從輩分來講,他是何佐芝的侄子,自然要站出來替叔叔講幾句公道說話。
周文懷錶面不動聲色,其實內心對這部「紅樓夢」,其實並不以為然。
如果沒有盧東傑參與制作這部劇的歌曲和配樂,收視觀眾能夠突破二十萬,都應該偷笑了。
他之前作為局外人,覺得佳藝電視當局的實在太過保守,做事總是小家子氣的。
難得有一番大動作,卻是把「紅樓夢」這個老古董翻出來,舊瓶裝新酒。
最讓人感到好笑的是,請了好幾個紅學專家來當編劇,叫他都不知道怎麼去評價了。
可惜,紅學專家都是文人,在報章雜誌上寫寫意見還可以,如果編劇還是得找編劇能手。
因為普通觀眾都是些俗人,他們並不懂什麼紅學,他們要看的是故事,是衝突的劇情。
不是每一樣都要有根有據的考據,也不是照搬全書,不理會別人瞭解與否的名句、俗句。
總之,一字不落地照抄。
最終結果如何,一部不倫不類、不湯不水的「紅樓夢」,怎麼提起觀眾的收看慾望。
但是幸好,佳視終結了何佐芝的時代,迎來林氏兄弟,以及盧東傑三個年輕人的時代。
相比是大家族、大公司出身的林氏兄弟,周文懷其實是看好和欣賞的是盧東傑。
這個年輕人給人的感覺實在深不可測,總是於無聲處聽驚雷,屢屢有讓人驚喜的表現。
他倒是期待這個年輕人能夠來電影界來闖蕩,順勢把這趟水攪動得更加渾濁。
何子焯笑著說:”“我覺得從兩部劇取得收視效果來看,至少我們的路子是摸索對了。”
大家都轉過頭來朝會議桌子一角,看下這位恒生的大公子,會有什麼高見。
林秀榮雙手疊在一起,嘴角微笑。
林氏兄弟和何子焯都是有著恒生背景,說是砂煲兄弟也不為過,在董事局內自然要互為援手。
何子焯繼續說下去,“觀眾的口味是喜新厭舊的,盧生的那部劇成功,就證明了這一點。”
他末尾還鄭重地提醒道:“如果我們不改變現有的固定模式,推陳出新,路只會越走越窄。”
大家暗暗點頭,不否認他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