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東傑把確定好的稿紙放在一邊,然後開始想著其他事情了。
常言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想要公司可持續發展經營,規劃制定一個長久穩妥的經營策略和計劃,勢在必行了。
唱片公司現在人馬配齊,基本能夠正常運轉了,並開始有能力造血自足了。
環球音樂唱片目前的主營業務就是賣唱片,本地市場的自然是自家公司負責出品和發行,而像臺島和星馬地區則由合作公司發行。
總體來講,目前公司推出的兩張迷你專輯,都取得非常好的銷量,尤其是況美芸的「亞洲歌后專輯」,不單隻在本地取得好銷量,在外阜的銷量也是十分可觀。
張園園的「初戀」專輯在本地的銷量開始反超了況美芸,她的這張迷你專輯是粵語流行曲,主打本地市場銷售,外阜市場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她們是目前公司簽約的兩個歌手,但在未來一年,公司都不會考慮給她們發新專輯,畢竟這兩個女孩的年紀青澀稚嫩,甚至是聲帶都沒發育完全,很多型別的歌都駕馭不了。
張園園還好一點,畢竟她是童星出身,各方的唱歌技巧都很熟練了,況美芸則差一些,還需要給她找幾個聲樂前輩給她操練指導,提升一下唱歌的技能。
以她們目前的客觀狀態,如果繼續給他們出一些青春風格的唱片,那還是可以應付的,但一昧的打這個牌,很容易給歌迷造成聽覺疲勞,他們未必會買賬,反而得不償失。
所以她們兩個在未來一段時間,還是閉關修煉,提高自身的實力為主。在公司的兩個簽約歌手都缺席的空白期,是應該準備考慮物色其他的歌手來填補這個空檔。
盧東傑想到這裡,卻一下子給他提了個醒,雖然公司主要是賣唱片,但經營如此的單一的業務,也不是辦法,必須要開闢一些新的業務,增加公司的其他收入來源。
畢竟國際唱片協會把香港金唱片的標準銷量定在一萬五千張,肯定是事先搞過市場調查,根據歌迷的購買力和消費水平來,從而把這個標準定下來的。
這也就說明,香港的唱片市場規模的容量有限,除非你出的這張唱片口碑和質量非常厲害,否則在這個區間的標準的上限基本是可以預估到了。
只有等香港市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升了,他們手中有錢了,才有意願去追求和享受更好的生活質量,那時候,唱片業的黃金時代才會真正到來。
在電影市場,開拓一些主題曲或者配樂的業務,也是盧東傑考慮之一,畢竟流行音樂,依附電影生存的現象,數十年來,從未改變。
國語唱片也是值得深耕細作的市場,因此他打算找一位臺島歌手來試一下水,出一張國語專輯的計劃,也被盧東傑提上了議程。
雖然英文唱片的全球市場最大,但奈何他沒有任何發行渠道,只能他出品唱片,然後交給那些跨國唱片集團來發行,最後的收益是他們吃肉,盧東傑喝湯。
因此盧東傑對於出英文唱片的意願一直不高,老子辛苦白忙一場,你們賺得盤滿缽滿,我就拿個白菜價,他怎麼可能甘心,上次如果不是急著用錢,當然也不會賤賣給他們了。
當然了以後有機會開闢海外的發行渠道,或者掌握了更大的話語權的時候,出英文唱片就水到渠成了,畢竟賺鬼佬的錢,他是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
曰本作為全球第二大音樂市場,是一塊無比誘人的蛋糕,可惜盧東傑的日語真的是一般般,要不然盧東傑還不把曰本歌壇抄到天翻地覆才怪。
但幸好,對於流行歌曲來言,旋律是靈魂,歌曲的旋律是否悅耳動聽,這一點是非常重要。
而對於粵語流行曲的創作人來講,大家習慣採用先曲後詞的方法,都是寫好了旋律之後,再按照曲譜的音,填上歌詞,所以香港的詞人都是自稱填詞人,而非作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