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220年,後漢建安二十五年正月,魏王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繼承王位。同年十月,曹丕篡漢,建立魏國,後漢滅亡。
公元221年,曹丕篡漢建魏後,劉備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為了區別於劉邦建立的前漢,劉玄建立的玄漢,劉秀建立的後漢,此漢亦被稱之為季漢。前漢、玄漢、後漢與季漢並稱漢朝。
公元223年,季漢章武三年四月,劉備病逝。五月,太子劉禪在成都繼位,大赦天下,改元建興。
公元227年,季漢建興五年,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治軍漢中,在決定北伐魏國前為皇帝劉禪上疏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時光如水。
此時已是三十年後的季漢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三十年前諸葛亮北伐前上疏所提如諸葛亮、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未提如趙雲、楊儀、魏延、蔣琬、張嶷、吳懿、陳式、陳到、李恢、馬岱、吳班、高翔、王平、句扶、馬忠、鄧芝、馬謖等文臣武將凋零殆盡,精卒損失過半。到了此時,三十年前上疏文中所提之‘危急存亡之秋’的時刻,終於到來了。諸葛亮沒有看到它,上面離去的眾臣也沒看到它,然而它就像天意,終究是無法躲避。
在此危急存亡之秋,季漢又將發生哪些故事,他最後的結局又將如何,請看下文。
正文)
三十年前,諸葛亮首次北伐,當漢國大軍來到涼州天水冀縣時,遇到了一個人,那便是姜維。
姜維,字伯約,涼州天水郡冀人。姜維的父親叫姜冏,當時官職是天水郡功曹。在後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涼州地區爆發大規模叛亂,馬超向張魯借兵會同韓遂、羌、戎族等攻打涼州,涼州大部地區被叛軍奪去,唯天水郡在太守姜敘等率領下頑強抵抗。於是馬超決定猛攻天水郡冀縣,而姜冏奉太守之命鎮守於此。馬超多次勸降,姜冏皆不從,於是雙方交戰,冀縣城破,姜冏為太守姜敘斷後,陣亡。姜冏之子姜維時年十三歲。後來朝廷平定叛亂,姜維因父殉於國事,被賜官中郎、天水郡參軍。
後來曹丕篡漢公元220年),魏國建立,姜維時年十九歲,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安排,從一名漢將變為了魏將。而因父殉於漢室,所以姜維內心一直存有漢室。
再到季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出祁山,當時姜維和天水郡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隨從太守馬遵在各地巡查,馬遵得知諸葛亮大軍到來,各地都在響應諸葛亮,懷疑姜維等人也有異心,於是拋棄姜維等人,連夜隨時任雍州刺史射陽亭侯郭淮逃往上邽。姜維等人追到上邽,然而上邽城門已閉,姜維不能入。姜維無奈返回冀縣,而冀縣也禁閉城門,姜維亦不能入。此時諸葛亮大軍已經來到冀縣,姜維走投無路,投降諸葛亮。姜維便從魏將恢復為漢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被諸葛亮收服時,姜維年二十七歲。到如今,姜維已經五十六歲。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姜維已繼承諸葛亮遺志,率領漢軍北伐抗魏。
在最近的幾次北伐中,姜維在區域性地區取得了一些斬獲,讓人看到了一絲光復漢室的希望,然而這些斬獲和希望卻又是多麼的微不足道,是無法從根本上扭轉國事。而在去年,段谷之戰,姜維被魏將鄧艾伏擊。不僅損失精銳千計,更使得整個北伐事業走向轉折。隴西地區的羌、胡羽翼不再支援姜維,蜀中百姓與成都朝廷對他也不斷抱怨,姜維無奈只得從前線返回成都,自貶謝罪,平息各部。
然而,在姜維返回成都後不久,魏國國內又出事了,什麼事,淮南三叛。
淮南,是個神奇的地方,這裡的三代主官王凌、毋丘儉與文欽、諸葛誕,為了對抗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先後發動叛亂。
第一次王凌之叛是魏國嘉平三年公元251年),結果是司馬懿率軍征討,王凌事敗自殺。
第二次毋丘儉和文欽之叛是魏國正元二年公元255年),結果是司馬師大破淮南軍,毋丘儉被殺,文欽逃亡吳國。
那麼這第三次諸葛誕之叛,又是個什麼情況呢?
此時是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諸葛亮族弟一稱堂弟),魏國徵東大將軍高平侯諸葛誕,他在司馬父子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人不斷剷除支援曹魏勢力的情況下,越發不安、害怕。特別是去年年末,司馬昭的手下賈充跑到淮南試探他,賈充回去後給司馬昭說了很多話,司馬昭因此生疑,調他到朝廷擔任司空。司空這個職位雖然位列三公後漢三公為太尉、司徒、司空),職位很高,但沒有兵權。等於讓他進入京城就此架空,東線所有軍馬便都會被司馬昭掌控。諸葛誕收到調令,是越想越怕,越怕越想自保。終於在這年五月殺揚州刺史樂綝而叛,他擁有的軍隊人數超過十五萬,徵集的糧食足夠吃一年,據守淮南壽春城,對抗司馬昭。
反叛後,諸葛誕又派吳綱、兒子諸葛靚聯絡吳國。吳國便出動數萬大軍,由文欽、唐諮、全懌等率領,吳軍趁包圍圈未成時突入壽春城內支援,孫綝、朱異、丁奉、黎斐等作為外線支援。
同年七月,魏大都督大將軍高都公司馬昭攜帶小皇帝曹髦及郭太后一行,率青、徐、荊、豫及關中部分軍隊組成二十六萬大軍東征討伐諸葛誕。
同月,司馬昭駐屯丘頭,派鎮東將軍王基及安東將軍陳騫包圍壽春,派石苞、胡質及州泰領兵抵抗吳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