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章 姜維獨憑氣力高

於是在淮南壽春城下,叛軍諸葛誕、吳國援軍、司馬昭軍,三方共四、五十萬人云集,這場被譽為三國時代規模最大的戰役,全面爆發。

淮南三叛的爆發,使季漢朝廷看到了北伐勝利的希望。姜維亦燃起雄心,請求出戰。季漢朝廷當即命令後將軍行大將軍事涼州刺史平襄侯姜維率軍北伐。

就這樣,姜維與季漢的北伐事業,又將續寫。

姜維領命後,即刻整頓兵馬,出征前線。

關於姜維北伐軍的人數,最多能調動五萬人。為何是五萬?

因為在季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五丈原之戰後,國家休養生息了二十年,國力有一定的恢復,但是跟隨劉備、諸葛亮、馬超等四方而來的軍士不斷老去,僅靠蜀中一地不能補給,所以之後再也沒有能力組織十萬人的北伐軍。姜維能帶五萬人已是極限。

那這五萬人的具體組成情況又如何。

王牌部隊之虎步兵,這是姜維起家的部隊。當年姜維歸漢後,諸葛亮讓他統領中虎步兵五六千人。虎步兵整體分左、中、右三部,巔峰兵力近兩萬。虎步兵是擅長正面對抗的重灌步兵,武器以槍矛與盾為主。也有一定數量適合短兵格鬥的刀兵和斧兵。五丈原之戰結束,漢軍後撤,司馬懿追來,姜維率虎步兵調轉戰旗,列陣迎戰,司馬懿驚愕,擔心諸葛亮詐死,於是退兵。騙退司馬懿後,姜維率軍退回漢中。之後姜維逐漸統領全部虎步兵,並擴建為益州虎步兵、涼州虎步兵二部,以此為基礎,作北伐軍的主力兵種。

精英部隊之連弩士,這是一支射擊部隊。兵員主要來自於蜀東南的涪陵郡。諸葛亮曾經從涪陵郡中徵收三千青壯男丁組成連弩士,後來鄧芝遷徙涪陵郡豪帥五千戶為兵戶,組成獵射官。他們的裝備非常好,使用諸葛亮參與改進的一種連弩,名元戎弩,又稱損益連弩,民間稱諸葛連弩。這個連弩能夠一次發射十箭,殺傷力驚人。有一次漢軍北伐因糧盡退軍,司馬懿讓張合率軍追擊,諸葛亮命令連弩士在木門設伏。魏軍一進伏擊圈,連弩士居高臨下,萬箭齊發,張合被射中右膝,不久死去。射擊部隊是一種以火力壓制為主的戰術利器。但因為連弩生產難度較高,箭矢必須為特製,所以這支部隊不適合大量配置。人數一般保持在三到五千。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特種部隊之無當飛軍,這是一支山地部隊。諸葛亮南征時,把南中地區的夷族、青羌等勁卒徵召入伍,他們身披鐵甲,能翻山越嶺,擅長山地與防守作戰。他們的老長官是馬謖、王平,後來為張嶷。這支部隊在歷次戰爭中損失較大,所以後來數量有限。

騎兵部隊,一部分是馬超、馬岱舊部。一部分是諸葛亮拿下陰平、武都地區後獲得涼州馬而擴建。再有一部分是後來姜維經略隴西所增加的騎兵。但季漢一直偏愛步兵,所以配置騎兵的人數一般只有幾千。

另外,從諸葛亮到姜維,都有招攬邊區羌、胡為羽翼的傳統。羌、胡一直是生活在西北邊區的遊牧民族。羌、胡人的特點是驍勇善戰,只是有些反覆無常,誰強就跟誰,誰給自己好處就幫誰。姜維是天水人,天水是漢與羌、胡雜居之地,所以他和羌、胡人很熟悉,對於招攬羌、胡更是得心應手。他每次招攬羌胡兵的人數不詳,少則幾千,多則萬計。

姜維的北伐軍在總體上繼承了諸葛亮時代以步兵為主,精英、特種兵為輔,騎兵協同的配置特點。而姜維為彌補北伐軍人數不足的問題,所以更為頻繁聯絡羌、胡。

一支五萬人的軍隊,人數雖不夠強勢,但畢竟是國之精銳。在往年的北伐中,姜維北伐所消滅的敵軍總數已經遠超諸葛亮北伐時期。所以其戰鬥力不可小覷。

姜維在漢中整軍完畢後,即率軍北伐。

說到北伐,就需要說一下漢國進攻魏國最主要的幾條行軍路線。

最好走的路線是西線的祁山道,也叫隴西道。此道是諸葛亮和姜維北伐都選擇過的,可以由此進攻隴西諸郡,如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和安定。佔領了隴西,就能控制涼州,然後步步為營,吞食整個西部,佔領整個潼關以西。

其次是中線的陳倉道,也叫故道,這是一條險道,北口為散關,南口為陽平關。楚漢時期,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是走的此道。

再其次是中線的褒斜道,此道北口為斜峪口,南口為褒谷口。斜峪口可至郿縣、武功,進圖長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讓趙雲做疑兵,以及最後一次北伐都是走的此道。

再之後是中線的儻駱道,也稱為駱穀道,北口為駱谷,南口為儻水河口。這條道路非常險峻,所以諸葛亮一生從未走過。之前魏國大將軍武安侯曹爽南下漢中時走過此道,便發生興勢之戰,魏國失敗,牛馬騾驢多死,民夷號泣道路。

還有一條是東線的子午道,北口為子谷,南口為午谷。此道的優點是可以直撲長安。之前魏延有過提議,但諸葛亮、姜維兩代軍事主官,在數次的北伐中從未選過。之前魏國大司馬邵陵侯曹真南下漢中走過,結果遭遇連綿秋雨,道路損壞嚴重,一個月時間走了一半路程,只得撤退。此道被認為是所有五條道路中最為險峻的道路。

除了這五條陸路,另外還有一條東線水路。由漢中沿漢水、沔水東下進攻上庸、魏興,再圖襄陽、樊城。這是大司馬蔣琬執政時期提出的軍事道路。可是水陸進軍的問題是出兵容易,萬一遭遇失敗退回困難,造成大量人馬、物資深陷絕境。所以過於危險,漢國朝中不太接受此道。

以上就是漢國進攻魏國最主要的六條路線。

那麼六條路線中姜維這次會選哪條?中線的儻駱道,也就是駱穀道。姜維選他有三點原因。

第一是部下建議。姜維手下有一個將領叫夏侯霸,字仲權,豫州沛國譙人。夏侯霸是夏侯淵的次子,本是魏國將領,他作戰勇猛,常年在隴西地區和姜維作戰,雙方基本是平手,誰都佔不到便宜。後來司馬懿發動政變,殺死原來執掌魏國大權的大將軍武安侯曹爽,夏侯家和曹家歷來關係密切。司馬懿收拾曹家順帶也會收拾夏侯家,徵西將軍昌陵鄉侯夏侯玄便被司馬懿召回京城,奪去兵權。右將軍、徵蜀護軍博昌亭侯夏侯霸見夏侯玄執意去京城,而他又與新任徵西將軍郭淮不和,因此感到害怕。因為夏侯霸的從妹是張飛之妻,張飛長女和次女先後封為皇帝劉禪的皇后。所以按輩分,夏侯霸是當今季漢皇帝劉禪的二舅,因為有了這層關係,夏侯霸決定南下歸漢。夏侯霸到達陰平時,迷路,糧盡遇困。劉禪聽到訊息後便派人到陰平把他接到成都,加以安慰,告訴他其父夏侯淵是死於亂軍之中,舅、侄之間很快攀上親家,劉禪便拜夏侯霸為車騎將軍。

探討一下夏侯霸的內心,其實是非常苦悶的。魏國被司馬家所掌控,曹家和夏侯家的後代無能,幾近衰亡。而自己因為跑得快才免於災禍,和劉禪家有特殊關係才得以重用。所以在夏侯霸的內心深處一直想找機會教訓一下司馬家,便積極參加姜維北伐。夏侯霸因為早期隨父夏侯淵征戰多年,後又常年對抗姜維,所以很熟悉西北地理、風情。這次姜維所選擇的北伐進軍路線很有可能就是夏侯霸的建議。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第二是尋求改變。姜維數次北伐幾乎走的都是祁山道。不僅僅是因為這個道路好走,更因為姜維本身是涼州刺史,他需要經營涼州,所以造成郭淮、夏侯霸歸漢前)、徐質、王經、陳泰、鄧艾等魏國西線主力雲集涼州隴西地區。而如果選擇走東線駱穀道,這是一條完全不同的軍事路線,目的是為了進圖關中。又因關中部分軍隊已被司馬昭抽去淮南戰場,所以關中防備力量被削弱,便可以趁機而入。

第三是建功立業。姜維的軍事實力是很強的,有過斬殺魏將徐質,擊敗雍州刺史王經的案例。但在去年段谷之役,敗得太慘,所以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姜維希望能儘快建功立業,便可透過戰功恢復自己的職位。而進軍此時魏國防守薄弱的關中地區,比去隴西死磕鄧艾更有前景。

所以在種種原因之下,姜維來了,他選擇了駱穀道,他要翻越秦川,震動關中。

此時,漢國執行北伐的兩位軍事主官,姜維與夏侯霸,都是降將出身,都是被迫歸國,卻一同帶領大軍一路向北。這對於軍人的他們來講,真有一種特殊的滋味。

駱穀道上,五十六歲的姜維,身披戰甲,手使長槍,目視秦川,內心躊躇。對著身邊的夏侯霸,道:“仲權啊,你可知道這是我第幾次北伐。”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