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很納悶,為何今日會有這麼多空位,見樊建還在,於是走到他身前,道:“尚書令。”
樊建道:“都護,有事嗎?”
諸葛瞻道:“今日發生什麼事了?為何這麼多同僚沒來尚書檯。”
樊建放下筆來,道:“是這樣的,幾位蜀中同僚今日去參加光祿大夫譙先生舉行的蜀人師友會,你昨日沒在尚書檯,所以諸位直接向我說明的。”
諸葛瞻道:“我昨日一直在陛下身邊,所以沒在。那師友會在哪裡舉行?”
樊建道:“東觀。怎麼了,都護也想參加蜀人師友會嗎?”
諸葛瞻笑著搖了搖頭,道:“蜀人師友會,還是算了吧,我就不去參合了。”
樊建點了點頭,道:“那好,今日就暫時克服一下。董將軍在國庫忙碌,我馬上去找少府鐔承。”
諸葛瞻道:“好,你二人各自忙碌吧。”
此時東宮。
劉璿看著身前三人,道:“昨日譙先生說今日自己在東觀舉行師友會,諸位覺得,我作為他的學生,是否應該去參加。”
蔣顯道:“殿下,譙先生好像沒有明確邀請你。”
李撰道:“我記得譙先生說是蜀人師友會,太子殿下參加,或許不是那麼合適。”
張鬱道:“我建議殿下還是別去,你是儲君,去參加蜀人師友會,怎麼也不合適,有點距離反而會好些。”
劉璿道:“確實,去那裡又要向父皇稟報,太為難了,不去了。”於是劉璿放棄去東觀。
此時東觀,譙周開始解讀他這十二字之含義。
譙周對眾人道:“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復?這是什麼意思?曹字,有眾多的意思。魏字,有高大的意思。期之會,指天下居於曹魏的統治之下。具而授,指把準備好的一切授予他人。若何復,指怎麼還會有繼位的新君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於是這句話的意思為:當今曹魏高大,必然統治天下,漢國會將一切授予他,便不再會有新君繼位。
譙周這麼一說,眾人表情各異,有些人覺得可能就是這樣,有些人又很懷疑,有些人半信半疑,倒沒人直接提出反對之聲。
而眾人這般神情、態度,卻又在譙周的意料之中。
陳壽出列,道:“先生,原來這十二字是說明天下最終將由曹魏統一。”
譙周道:“是的,意思就是如此。這個結論是我說的,但我是根據杜兄即杜禎)的父親杜君即杜瓊)的話推算出來的。”
杜禎道:“允南兄,家父沒有對我說過此類話,我聽後也是感慨。”
譙周道:“杜兄,令尊八十多歲去世,所著《韓詩章句》有十多萬字,可他並沒有把學識傳授弟子,便沒人繼承他的學問。所以你對他的學識自然不太瞭解。而我與令尊私下討論學術多次,我能從他的話語中找到一些事物的規律,世間的變化,所以我說我是他潛在的學生,我說的話便是根據他的話推算而來的。”
王崇道:“那麼先生認為,曹魏多久會南下犯漢?我國的將軍真的沒有抵擋之力嗎?”
譙周道:“曹魏多久犯漢,具體時間我不知,但我估算不會太久了。而我國是小國,傑出的人才很少,這是無法與大國相比的。”
文立道:“學生昨日聽說大樹自折,今日又聽先生高論,真是頗為遺憾。先帝在蜀地開創基業近五十年,然而國家卻變得寸步難行,很不甘心啊。”
譙周道:“廣休,作為我傑出的學生,你好學謙謹,為人正直,所以能成為尚書,為師為你高興。你能親眼見證國家之興衰,也是一種非凡的人生。”
程瓊道:“無論是大將軍,還是眾尚書,都是正直可靠之人。若國家滅亡,我確實無法接受,我會辭官隱退而不再過問天下事。”
譙周道:“程兄,你年過七十,比我還大,對於真相應該成竹在胸。蜀中沒希望了,國家沒希望了,四百年漢室王朝餘下的時間確實不多了。真到那時,便是一位老者隱退的最好時機。”
於是眾人在東觀之下,在譙周的師友會上,盡情暢聊天下形勢,漢家興衰。
宮中大樹自折,使譙周內心不安。他在東觀大放厥詞,使整個蜀人一派對於國家前途感到悲觀。那麼之後又將發生哪些事,請看下一章:聯絡閻宇糧督運。
喜歡存亡之秋請大家收藏:()存亡之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