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章 譙周勸諫季漢亡

譙周道:“魏國必然會下詔賜爵裂土分封陛下,為陛下修建宮室,關照陛下起居。若非如此,我當親赴洛陽,用古人之道義為陛下力爭。也請列位臣工放心,魏國皆不會虧待列位請降者。”

話到這裡,劉禪一臉糾結,雖說譙周之言卻有道理,然而投降太難令人接受。

劉璿道:“父皇,今若降賊,江山社稷毀於一旦,吾等將成王朝之罪人。我國治理南中數十年,安南將軍霍弋忠心可鑑,足以迎接王室,還望陛下考慮入南中。”

劉禪微微點頭,對譙周道:“譙大夫,太子之言也有道理,與其卑微稱臣,不如考慮暫入南中。”

見自己說了這麼多,皇帝還是不肯投降,還想抵抗,譙周不顧老臉,繼續勸道:“陛下,如今魏軍已深入國境,二日內就會到達成都,此時還想依靠南中,愚臣認為,這樣或考慮不周。”

劉禪道:“為何不周?”

譙周道:“南中是何地,諸夷之地,平時對朝廷就沒什麼貢獻,經常反叛。自從丞相南征,大軍逼迫之後,當地人沒了辦法,最終才肯屈服。朝廷讓當地百姓繳納賦稅以供軍功,當地百姓為此發愁並常有怨氣,所以南中之人是長期對朝廷不滿之人。如今形勢所迫,陛下去尋求依靠,當地人更會受到驚擾,從而再此反叛,這是其一。魏軍前來,不僅是奪取我國國土,當陛下奔南之日,魏軍會趁我國衰弱之勢,縱兵追趕,這是其二。若陛下順利躲過追兵到達南中,對外要長期對抗魏軍,對內要當地人提供百官與王室之供給,耗費巨大,而沒有其他途徑可以獲取,只能增加諸夷之負擔,負擔加重只會讓其加速反叛,這是其三。以前王郎在邯鄲稱帝,當時光武帝在信都受王郎逼迫,打算放棄河北退回關中。邳肜進諫道:‘明公若向西返還,那麼邯鄲的百姓不願意拋其父母,放棄舊臣故主,千里隨從明公,那麼逃亡叛變就是必定之事。’光武帝聽從了他的意見,於是就攻破邯鄲稱帝的王郎。如今魏軍攻來,陛下向南奔走,我真擔心昔日邳肜之言在今日會實現,這是其四。臣希望陛下早日定奪,便可獲得封土,若奔走南中,到實力窮盡才肯出降,那會造成很深的禍害。《易經》曰:‘亢之為言,知得而不知喪,知存而不知亡;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這就是指聖人知天命而不會堅持違背天命之事,所以堯、舜因為兒子不優秀,知天命另有所授,便尋求把王位傳授別人。兒子不優秀,堯、舜主動將王位授於別人,何況如今禍患已經降至。所以微子雖然是殷紂王之兄長,還覆蓋面部並口銜玉璧而歸降周武王,他哪會是心甘的,只是不得已而為之。以上四點及聖人之行,望陛下察納。愚臣粗言,可保王室,免遭禍害,可保巴蜀臣民,不再被兵戈踐踏,逃離家園。”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譙周長篇大論,分析劉禪為何不能入南中,只有降魏才是最周全之策。

話到這裡,譙周應聲跪倒,懇求皇帝劉禪接受天命,放棄抵抗,開城出降。

譙周誘之以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脅之以威,堅決主張投降。這令群臣皆無法反駁,皆保持靜默,使時間猶如凝固一般。

也或許是譙周之論,把一切都分析的太過透徹,所以又令群臣不得不服。

見情況成了這樣,皇帝劉禪仰頭看著堂頂,感慨道:“看來大漢王業,今日要亡矣!先帝,大漢的列祖列宗,寡人愚笨!寡人慚愧!寡人有罪!”

群臣注視著劉禪,譙周依舊跪地。

許久,劉禪回過頭來,向前走了數步,看著群臣道:“寡人繼位以來,以歷四十年,然而國家破碎,僅存巴蜀,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遙遙無期。四十年後再想,寡人究竟為這個國家做了什麼,或許什麼也沒做,所以使夢想越發遙遠。姜伯約在劍閣,閻文平在巴東,霍紹先在南中,皆一代良將,然而因綿竹之敗,皆顯無用也。造成今日之勢,當深思為何?賴黃皓之誤事,賴蔣舒之叛國,賴諸葛思遠之徒有虛名,賴蜀中老臣與民眾皆心不在漢,更賴寡人治國無能。事已至此,無法挽回。寡人接受譙周之諫,請降鄧艾。”

見皇帝終於表態,譙周大喊道:“陛下聖明,陛下萬歲!萬歲!”

群臣紛紛搖頭,只作嘆息。

王室成員,劉禪五子北地王劉諶出列,道:“父皇,不能降!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當敵人來到之日,父子君臣當堅守城池,扞衛社稷,臣兒當披甲持刃,堅守城樓,誓死見先帝!”

劉禪看著劉諶,道:“北地王,如今之勢,擋不住魏賊也。城破之日,兵甲縱橫,城中百姓盡遭屠戮,汝等皆會成歷史之罪人,何必如此乎!”

太子劉璿道:“父皇,難道因譙周之論,就一定要降,再無良策?”

劉禪看著劉璿,道:“為難汝也,四百四十八年之大漢,寡人成亡國之君,汝成亡國之太子。”

北地王痛哭哀求道:“不可,不可矣!父皇,大漢不能亡,不能亡!”又指著譙周,憤怒道:“譙周,你乃賣國老賊!賣國老賊!”

見北地王言語粗魯,劉禪道:“來人,扶北地王回王宮休息。”於是走來兩軍士,將北地王強行扶走。

北地王走後,劉禪道:“秘書令郤正。”

郤正道:“陛下。”

劉禪道:“由卿主筆撰請降書。”

郤正愣住片刻,便答應道:“臣遵命。”

郤正流著眼淚寫下:限分江、漢,遇值深遠,階緣蜀土,斗絕一隅,幹運犯冒,漸苒歷載,遂與京畿攸隔萬里。每惟黃初中,文皇帝命虎牙將軍鮮于輔,宣溫密之詔,申三好之恩,開示門戶,大義炳然,而否德闇弱,竊貪遺緒,俯仰累紀,未率大教。天威既震,人鬼歸能之數,怖駭王師,神武所次,敢不革面,順以從命!輒敕群帥投戈釋甲,官府努藏一無所毀。百姓布野,餘糧棲畝,以俟後來之惠,全元元之命。伏惟大魏佈德施化,宰輔伊、周,含覆藏疾。謹遣私署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駙馬都尉鄧良奉齎印緩,請命告誠,敬輸忠款,存亡敕賜,惟所裁之。輿櫬在近,不復縷陳。

通俗意思為:因被江水、漢川所阻,地處邊遠,我憑藉蜀地,孤懸一隅,觸犯天運,經過多年,便與京師洛陽遠隔萬里。我常想在黃初年間,魏國文皇帝曹丕)命令虎牙將軍鮮于輔,像我宣誓溫和親密的詔令,申明與我友好的恩惠,明示出路,大義鮮明,而我薄德軟弱,貪婪父親留下的帝位,苟且多年,沒有尊崇教誨。如今天威已經震怒,人鬼歸順有所定數,我恐懼天朝之師,神威所至,我怎敢不洗心革面,順從天命!我現在下令所有部下放下武器脫掉鎧甲,官府中的資財不會有一點損壞。百姓遍佈田野,成熟的糧食留在地裡,以待天朝賜惠,保全百姓之生命。我伏臥在地上期盼大魏布恩德施教化,願宰相司馬昭)如同伊尹、周公,對我這個罪人能包容庇護。我現在派遣我私自任命的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駙馬都尉鄧良奉上皇帝印緩和絲帶,請求得到你的指示和稟報我的誠意,我願意恭敬的獻上忠誠,生或死的恩賜,全由大魏裁定。我將抬著棺材前來,所以這裡不再詳細陳述。

郤正寫完請降書,上交劉禪。

劉禪閱後,立即任命張紹、譙周、鄧良為使,赴綿竹遞交請降書。

魏將鄧艾於綿竹大破諸葛瞻,巴蜀大地為之震驚。郡縣百姓紛紛逃亡,唯有郫縣縣令常勖約束吏民,固城拒守。姜維在北,閻宇在東,霍弋在南,常勖在西,皆無力立即救援成都。成都朝堂之上,劉禪請群臣商議對策,有人言固守成都,有人言奔吳避難,有人言南入建寧,而蜀中長者光祿大夫譙周否定三策,勸諫皇帝劉禪立即向魏軍開城請降。在一番權衡利弊之後,劉禪力排眾議,接受譙周之諫,於是季漢王朝,走到了盡頭。那麼當鄧艾收到請降書後,是否願意接受,之後又將發生哪些事,請看下一章:出降日鄧艾定蜀。

喜歡存亡之秋請大家收藏:()存亡之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