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建叩拜曰:“臣竊聞天下之論,皆謂鄧艾見枉,陛下知而不理,此豈馮唐之所謂‘雖得頗、牧而不能用’者乎!”意思為:臣聽說天下人都在議論,都認為鄧艾被冤枉,陛下知道了卻不理睬,這難道不是馮唐所說的‘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不能用’啊!
司馬炎笑曰:“吾方欲明之,卿言起我意。”意思為:我正想挑明此事,是您的話讓我下定了決心。
於是司馬炎下詔曰:“昔太尉王凌謀廢齊王,而王竟不足以守位。徵西將軍鄧艾,矜功失節,實應大辟。然被書之日,罷遣人眾,束手受罪,比於求生遂為惡者,誠復不同。今大赦得還,若無子孫者聽使立後,令祭祀不絕。“
通俗意思為:以前的太尉王凌圖謀廢掉齊王曹芳,而齊王最終沒能守住皇位。徵西將軍鄧艾,居功自傲並喪失臣節,實在應當處以死刑。然而他接到詔書後,遣散部眾,甘願領罪,比起那些為生存而反叛的人來說,確實不同。現在做出赦免,並讓他的家人回京,如果他沒有子孫的話,可自選繼承人,以便對他的祭祀不斷絕。
說起鄧艾這事,除樊建,另有他人上書請求平反,如段灼。
段灼,曾經是鄧艾軍中司馬,與鄧艾一同攻取蜀地,封關內侯。
泰始三年267年),段灼擔任議郎,上書為鄧艾申訴道:“艾心懷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滅之誅,臣竊悼之。惜哉,言艾之反也!艾性剛急,輕犯雅俗,不能協同朋類,故莫肯理之。臣敢言艾不反之狀。”
通俗意思為:鄧艾內心懷有極度的忠誠,卻揹負反叛忤逆的罪名,平定了巴蜀,卻被誅殺滅族,臣私下為之悲痛哀悼。可惜啊,說的就是鄧艾反叛這事!鄧艾性情剛烈急躁,容易得罪各種層次的人,又不能與同僚和諧共處,所以無人願意替他伸冤。臣斗膽請陳鄧艾不是反叛的情況。
“昔姜維有斷隴右之志,艾修治備守,積穀強兵。值歲凶旱,艾為區種,身被烏衣,手執耒耜,以率將士。上下相感,莫不盡力。艾持節守邊,所統萬數,而不難僕虜之勞,士民之役,非執節忠勤,孰能若此?”
通俗意思為:以前姜維意圖截斷隴右,鄧艾對此認真做好防備,積蓄糧谷並增強兵力。當年遭遇大旱,鄧艾分割槽種植糧食,身穿黑衣,手持農具,以此作為將士們的表率。因此上行下效,沒有不盡力的人。鄧艾持符節鎮守邊境,所統領的人多達數萬,然而他不覺得這像奴僕應該做的事,就如普通官員和百姓一樣正常勞動,如果不是堅守節操和忠勤職事,怎麼會做到這般?
“故落門、段谷之戰,以少擊多,摧破強賊。先帝知其可任,委艾廟勝,授以長策。艾受命忘身,束馬縣車,自投死地,勇氣陵雲,士眾乘勢,使劉禪君臣面縛,叉手屈膝。艾功名以成,當書之竹帛,傳祚萬世。”
通俗意思為:所以在落門、段谷的戰役中,他能以少擊多,摧毀打敗強大的敵人。先帝司馬昭)知道他可以擔當重任,便對他委以制定克敵制勝的策略為任,授予他領軍征伐的職責。鄧艾接受命令而奮不顧身,把馬腳裹起來和把車吊上山去,勇敢與氣魄直上雲霄,將士們乘勢猛進,使劉禪君臣覆面自縛,拱手屈膝跪地投降。鄧艾功名從此樹立,應當將他的事蹟載入史冊,把他的福祚傳承後世。
“七十老公,反欲何求!艾誠恃養育之恩,心不自疑,矯命承製,權安社稷;雖違常科,有合古義,原心定罪,本在可論。鍾會忌艾威名,構成其事。忠而受誅,信而見疑,頭縣馬巿,諸子並斬,見之者垂泣,聞之者嘆息。”
通俗意思為:一個七十歲的老翁,做反叛之事又想有什麼追求呢?鄧艾依仗君主的養育恩德,心中沒有絲毫懷疑,所謂假傳詔旨代表朝廷做事,不過是為了暫時安定蜀地;這麼做雖然違背制度,但是符合古之道義,所以以前雖然給與定罪,但如今是可以討論的。鍾會忌憚鄧艾成就威名,做出汙衊他的事。他忠誠卻被誅殺,他誠信卻被懷疑,他的頭懸掛在鬧市,眾多兒子一併被殺,看見這些事的人傷心落淚,聽說這些事的人悲痛惋惜。
“陛下龍興,闡弘大度,釋諸嫌忌,受誅之家,不拘敘用。昔秦民憐白起之無罪,吳人傷子胥之冤酷,皆為立祠。今天下民人為艾悼心痛恨,亦猶是也。臣以為艾身首分離,捐棄草土,宜收屍喪,還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紹封其孫,使闔棺定諡,死無餘恨。赦冤魂於黃泉,收信義於後世,葬一人而天下慕其行,埋一魂而天下歸其義,所為者寡而悅者眾矣。”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通俗意思為:陛下像巨龍一樣興起,寬宏大量,放得下很多嫌隙猜忌,讓曾經被誅殺罪人的家屬,不拘前嫌而分別錄用。從前秦朝百姓憐憫白起無罪被殺,吳國百姓為伍子胥蒙冤而悲傷,都為他們建立了祠廟。如今天下民眾都為鄧艾傷心痛惜,就像白起和伍子胥那種情況。臣認為鄧艾身首分離,被拋棄在荒郊,應當給他收回屍身,歸還他的田產和房屋。用他平定蜀國的功績,繼續冊封他的孫子,蓋棺時議定一個諡號,讓他死無遺恨。赦免黃泉之下的冤魂,收取後人對朝廷的信義,安葬一個忠臣而使天下人仰慕這個人的品德,掩埋一個冤魂而使天下人歸順朝廷正義,所做的事雖少卻讓高興的人更多了。
段灼長篇上書,為鄧艾平反。
經過朝議,於泰始九年273年),司馬炎下詔曰:“艾有功勳,受罪不逃刑,而子孫為民隸,朕常愍之。其以嫡孫朗為郎中。”
通俗意思為:鄧艾建立了功勳,接受罪名卻也不逃避刑法,而他的子孫卻成為平民和奴隸,朕常常憐憫他們。現在任命他的嫡孫鄧朗為郎中。”
至此,西晉朝廷在鄧艾被殺九年之後,正式為他平反。
段灼之後,樊震也為鄧艾上言。
西晉咸寧年間275年280年4月),時任積射將軍樊震,赴任西戎牙門將,在赴任前,得到司馬炎的接見。司馬炎問起樊震的經歷,樊震陳述自己曾在鄧艾伐蜀時擔任帳下將領。司馬炎問鄧艾的為人,樊震便一一陳訴鄧艾的忠誠,邊說邊流淚。
樊震之言,讓司馬炎又進一步肯定了鄧艾的生平與貢獻,之前司馬炎以鄧艾嫡孫鄧朗為郎中、丹水縣令,於是改任定凌縣令。鄧艾次孫鄧千秋,頗有名望,被光祿大夫王戎招為掾屬,早逝。
樊建、段灼,樊震等人多次為鄧艾上言,終得平反,鄧艾的後代皆得任用。
到了西晉永嘉年間307年—311年),鄧朗出任新都太守,還未到任,襄陽失火,鄧朗及母親、妻子兒女被燒死。鄧千秋的兩個兒子,也被燒死。鄧朗的兒子鄧韜、鄧行免於災難。
相比鄧艾,平蜀雙雄的另一人鍾會,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他長期得不到平反,或許就是因為其行為不得人心吧。
但鍾會的文采與作品卻得到了公認與儲存。
文采體現在某些事例。有一次,司馬師命中書郎一作中書令)虞松作表,不得滿意,虞松苦思冥想不知怎麼更改。鍾會見虞松憂慮於是詢問,虞松如實回答,鍾會拿表文一看,改動了五個字,虞松大悅,再呈交司馬師。司馬師詢問是誰所寫,虞松說是鍾會,司馬師嘆息道:“此真王佐材也。”
因鍾會僅改動五字,就得到了司馬師的讚賞,後人便以‘五字客’褒揚人的文章才華。
鍾會曾論述《周易》的卦形有沒有“互體”,又論述才能與品行的異同。
鍾會死後,在他家裡得到一部書,有二十篇,名叫《道論》,寫的是法家刑名之學,文章應該是鍾會所寫。
《鍾司徒集》是鍾會編著的一部詩文別集。
《四本論》是鍾會編著的魏晉玄學“正始之音”的代表作之一。
《芻蕘論》五卷,是鍾會一說劉嚴)編著的陳述自己政治觀點的議論文。
《移蜀將吏士民檄》、《母夫人張氏傳》、《與吳主書》、《與蔣斌書》、《與姜維書》、《太極東堂夏少康、漢高祖論》等都是鍾會的作品。
魏太尉鄧艾,魏司徒鍾會,一個得到了平反,一個留存了作品,這麼一看,或許也說明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吧。
益州的地方長官,由袁邵改為董榮。譙周至死不穿魏晉朝服。鄧艾最終得到平反。那麼之後又將發生哪些事,請看下一章:蜀三叛俊傑再起。
喜歡存亡之秋請大家收藏:()存亡之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