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意思為:我們出兵討伐的是殺害主人的逆賊,事情緊急,不應拘於舊制,不應靠請示來辦。
王濬聽從了他的建議,發兵與牙門將滿泰等共同進軍討伐張弘,將其斬殺,夷滅三族。
王濬因功封關內侯,遷益州刺史。這便是季漢滅亡後,繼師纂、袁邵、董榮、皇甫晏,十年263272年)來的第五任益州刺史司馬泰、司馬晃曾遙領益州刺史,稱病未能赴任,不做統計)。
李毅升任益州主簿,後為別駕,並被推舉為秀才。
為皇甫晏申辯的何攀,出任益州別駕。
李毅和何攀又出任益州刺史王濬的參軍,同為王濬心腹愛將。
於是蜀地的三次起義反叛),皆因規模太小,沒成氣候。
在三次叛亂前後,蜀地歷經董榮、皇甫晏和王濬三任益州刺史。這也說明西晉朝廷對蜀地的統治是雷厲風行與重點關照。
說起王濬,可以多提一二。
他或許比師纂263264年初在任)、袁邵264265年在任)、董榮265272年在任)、皇甫晏272年在任)等人更適合做益州刺史。他坐鎮益州直到太康元年280年),同年他親率巴蜀大軍自成都沿江而下,兵不血刃,無堅不摧,攻克西陵,降服吳軍,進入建業,滅亡東吳。
王濬確實太厲害了。
王濬離開益州後,揚州人胡羆接替王濬,出任第六任益州刺史。王濬在洛陽出任輔國將軍,領步兵校尉職務。太康六年十二月庚寅286年1月18日)王濬去世,終年八十歲,諡號為武。
再看蜀地的三次起義,皆因規模不夠,未有成事。而下一次李特起義301年),那規模就足夠大了,因時間較遠,這裡就不再鋪開去說。
回到此時。
在蜀漢滅亡之後,有三萬家離開蜀地而內遷,大批舊蜀臣被安置在關中、河東地區。
而這批人裡得到重用者,有樊建、董厥、郤正、文立等。
司馬炎建立西晉後,欲招攬更多蜀中俊傑,便讓文立與時任益州刺史董榮負責選舉,並命他們赴洛陽,於是選舉出首批人才包括以下六人。
王崇,字幼遠,廣漢郪人,在前朝時官至東觀郎。他學識淵博,性格高雅廣弘,被稱為貞士。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壽良,字文淑,蜀郡成都人,在前朝時官至黃門侍郎。他修養身心,高潔清白,操守方正,樸素簡約。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在前朝時官至大將軍主簿、太子洗馬。他博覽五經,以文學見長,名揚鄉里。
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在前朝時官至黃門侍郎。他自幼刻苦好學,聰明機敏,所寫文章以富麗著稱。
李驤,字叔龍,梓潼涪人,在前朝時官至黃門侍郎。他才智過人,為人超脫有器量,知名於當世。
杜烈,字仲武,蜀郡成都人,出自名門杜氏。他志操堅定,操守方正,辦事能幹,思維敏捷。
這六人,一同被認為是梁、益二州的代表性人物。
在離開成都赴洛陽之前,他們得到了益州刺史董榮的接見。
此時州學,益州刺史董榮、從事李通等正接見六人。
董榮道:“天子降旨,恩惠梁益。天下大同,心向河洛。諸位學子,可知新之時代已經降臨。諸位學子作為州府所薦,天子所選之梁益二州標俊,即將離開蜀地,前往京師。從此駿馬奔騰,燕雀高飛,宏偉抱負,便在眼下。定要珍惜這千載難遇之時機也!”
董榮走到六人身前,接著道:“朝代有更迭,芳華需報國,所以諸位定要放下過去,重新開始。朝廷特批路費,足夠諸位一行。”董榮道後揮了揮手,李通向六人分發赴洛陽路費。
六人拿到路費,拜謝董榮,董榮又道:“諸位即將離別,若有所言,儘可說來。”
王崇道:“明公,我年逾四旬,為六人之最長,能得天子召喚,甚感榮幸。朝廷以大德恩服於天下,我等當以餘力報答於陛下。”
壽良道:“明公,天下歸於英主,才子仰慕而追隨,此乃正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