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又拜司馬炎,司馬炎請六人入座。
司馬炎樂道:“晉國建立,南北大同。新得諸子之輔佐,一統天下,當指日可待也。”
張華、文立皆呼是也。
司馬炎接著道:“諸位學子皆是張愛卿、文愛卿從梁、益二州選出之大才,想必皆有學問,吾正好有一問,想請諸位解惑。”
眾人皆注視司馬炎,司馬炎小飲一樽,道:“為何劉備、諸葛亮、姜維皆一世英雄,卻困守西蜀,一事無成,最終江山皆歸於晉。”
司馬炎示意眾人回答,但眾人卻不語,看來他這般提問,有點對症用藥,直插要害了。
見這情況,司馬炎只好點名,道:“王幼遠,卿為眾人所長,請先作答。”
於是六人中年紀最大的王崇起身,先拜,後道:“劉備、諸葛亮、姜維皆英雄人物,然魏武、宣皇、文皇皆天命下凡,人不能與天相爭,固窮也。”
司馬炎道:“壽文淑。”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壽良起身,道:“蜀乃小國,物資匱乏,軍戎不整。晉乃大國,稱雄華夏,兵多糧足,此天下大勢皆在晉也。”
司馬炎道:“李令伯。”
李密起身,道:“蜀不缺英烈,亦有貪生怕死之人,陽安關蔣舒不戰而降,江由守將馬邈舉城而降,諸葛思遠不通軍事,故一敗再敗也。”
司馬炎道:“你曾為大將軍主簿,看來頗有軍事見解。陳承祚。”
陳壽起身,道:“奸惡小人,傾權朝綱。黃皓與巫者,使國家造萬劫不復也。”
司馬炎嘆道:“先皇在時,常責備安樂公,昏庸無道,親近小人,所以向北束手。李叔龍、杜仲武,請二位作答。”
於是今日華林園侍宴,張華、文立與蜀中六子,陪伴司馬炎,整日暢聊。
司馬炎提問很多,而六人各抒己見,皆能作答。
對於六人之才學,司馬炎看在眼裡,便與張華、文立討論,根據才學不同,授予六人相應之職務。
又一日,上朝。
司馬炎下詔。
王崇為尚書郎,之後出任上庸、蜀郡太守。
壽良為益州刺史主簿,又出任治中、別駕。數年後,為黃門侍郎、梁州刺史。
陳壽為著作郎,又出任陽平縣令。
李驤為尚書郎,又出任建平太守,李驤以患病為由推辭不上任,於是改任他職。
杜烈先後為平康、牛鞞、南鄭、安陽縣令。數年後,為郎中令、衡陽太守。
唯有李密推辭一切任用,選擇回家侍奉祖母。
文立於泰始二年266年),出任濟陰太守。第二年成為太子中庶子東宮屬官),輔佐東宮太子司馬衷。
泰始五年269年),文立上表司馬炎道:“故蜀大官及盡忠死事者子孫,雖仕郡國,或有不才,同之齊民,為劇。又上:諸葛亮、蔣琬、費禕等子孫流徙中畿,宜見敘用,一則以慰巴、蜀民之心,其次傾東吳士人之望。”
通俗意思為:以前蜀漢的大官以及為國盡忠的大臣子孫,雖然有些現在仍在郡國為官,但有些沒有什麼才能的,則淪為一般百姓,從事艱苦的勞動。建議: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的子孫遷徒到京城附近,應當被錄用,這樣做一可安慰巴、蜀的民心,二可解除東吳士人的觀望。
司馬炎採納了文立的建議。
諸葛亮之孫諸葛京,出任郿縣令。
司馬炎聽說故蜀尚書犍為人程瓊頗有德望,又與文立關係至厚,於是向文立詢問此人,文立對答:“臣至知其人,但年垂八十,稟性謙退,無復當時之望,不以上聞耳。”
通俗意思為:我是最瞭解他為人的,但他已年近八十,加上天性謙遜退讓,已經沒有要在當今世上求名立功的願望了,所以才沒向朝廷推薦他。
後來程瓊聽說了此事,曰:“廣休可謂不黨矣,故吾善夫人也。”
通俗意思為:廣休文立)可以說是公正無私的人,所以我才和他交好啊。
於是故蜀尚書程瓊沒有被晉朝啟用,在蜀漢滅亡之後,便引退至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