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運營處的工作就是圍繞客戶體驗提升,所以引進了很多人工智慧技術降本增效。
百度作為技術大拿,成為其中一個輸出方,並不稀奇。
“我們見過。”言西回答龐處的問題。
龐處並不知道他昨天跟畢總針鋒相對的故事,還以為是以前資料運營處的時候有過接觸,沒往心裡去。
“各位夥伴,我們公司這兩年主推以客戶為中心轉型。
尤其是今年,連隔壁資料運營處的專家言處都調到了我們這裡,可以見得公司力度之大。
希望接下來咱們能深化共識,推進合作,再接再厲,共創輝煌。”
龐處的開場白非常鼓舞士氣,甲乙雙方都能聽到自己想聽的東西。
在自己這方,他的話裡提到了公司戰略轉型,體現了處室在公司轉型中的核心作用,這張餅無疑使得處裡的兄弟姐妹們為之振奮。
而對面的夥伴則聞到了更多的商機,什麼叫推進合作,當然是把專案做大做強。
接著,龐處讓對面依次介紹專案情況和進度,以及下一步計劃。
對面最右邊的是位元組跳動的馬總,是一個胖胖的女士,三十歲冒一點,齊耳短髮,穿了一身紅色小西服,裡面是雪白的襯衫,襯衫領子上的花邊既華貴又精緻。
她說起話來語速超快,根本聽不出任何標點符號。
馬總負責的是客戶畫像專案,這個專案其實技術含量挺高的。
通常客戶畫像的資料來源都是單方的,基本是用自有資料對客戶進行標籤化。
資料量大、標籤打得準的公司,可以把這些客戶標籤對外銷售,實現客戶資料價值變現。
比如,某公司需要對一批三十多歲未婚男性推銷相親app,那隻需要把“三十歲以上”、“單身”、“男性”這三個標籤告訴這邊,立馬就能篩選出目標客戶進行廣告投放。
但是當產品的客戶定位並不是如此清晰的時候,這種操作就行不通了。
實際上大多數時候都如此。
所以在這個專案裡破天荒的採用了一種資料融合技術,兩邊分別對自己樣本資料按既定規則加密,再放到一個彼此共享的開發環境裡,雙方的資料看起來都是天書,很好的避免了資料洩露的風險。
基於樣本資料進行客戶分群,分完以後,大致可以用自有資料推斷出客戶在對方環境裡的行為表現。
說起來有點抽象,舉個栗子吧。
比如分析發現,喜歡購買甲公司a產品的客戶,在乙公司那邊喜歡在深更半夜的時候看小姐姐的影片,並送上小額打賞禮物。
那麼甲公司就找到了推銷a產品的目標群體所具備的特徵,再按特徵請乙公司定投廣告即可。
這就是資料的力量,這就是資料裡的商機。
挨著馬總的,是曠視的樂總。
曠視是一家聚焦影象識別技術的公司,最著名的產品就是人臉識別,在被平安憋大招陰掉之前,一直是行業裡的冠軍,現在則算是並列第一吧。
他們的人臉識別能力已經突破了靜態影象的限制,可以在影片影像中抓取人臉並進行解析,甚至對錶情、對情緒、對身體姿態都能做精準的判斷。
採他們的人臉識別就用在兩個地方,一是app的使用者登入,做身份核驗,避免盜號等違規登陸操作。
二是門店裡的使用者檢測,這個應用就很有科幻的味道了。
透過門店裡的攝像頭,判斷剛進來的客戶是誰,是不是vip,如果是,則通知後臺馬上安排vip服務通道,如果不是,則按普通客戶服務。
客戶的表情是緊張還是平靜,如果緊張,把排號順序自動往前提,甚至會通知大堂經理前去問詢。
同一個客戶進入店內多久了,是否在規定時間內提供了服務,客戶是否在等待中出現了焦躁不安等情緒,根據客戶情況傳送指令到後臺,提醒大堂經理時刻跟進。
是不是非常人性化?
但這一切對客戶來說是無感的,他們只知道這個門店的服務意識好,服務效率高,殊不知有如此強大的技術在背後做支撐。
門店裡的人臉識別應用,是目前公司正在大力推進的重點工作。
如果拿線上服務做比較,言西所在的公司跟大部分新生代公司都比不了,巨輪掉頭哪兒能那麼容易?
為什麼不揚長避短?
公司的門店遍佈全國,可以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他們的門店,利用密密麻麻的觸角優勢,把線下服務做精、做細、做到極致,這才是公司轉型的實際方向,其他的嘛,都是做給競爭對手看看的煙霧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