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率領六千輕騎自北門出發,向北十里即開始向西疾行。
與董卓上次突襲糧道相比,可謂是有些明目張膽了。
當然,他的本意就非是隱匿行蹤突然襲擊,相反多多少少是要讓幾十裡外的叛軍察覺的。
只不過不能太過明顯,否則敵人怎麼可能上當呢?
兩軍相持數月,斥候自然遍佈周圍各個區域,黃忠率軍向陳倉方向賓士四十餘里,下令放慢速度。
董卓突襲糧道時,負責看守水陸兩處糧道的是湟中義從胡首領北宮伯玉。
有了那次突襲,叛軍自然會更加嚴密的看守,黃忠相信他如果真奔著糧道去,可能會有去無回。
因此放緩速度,讓敵軍察覺他的存在即可。
當然為了將這次佯裝截擊糧草做得更加逼真一點,他下令讓部眾在馬尾上皆綁上樹枝和枯草。
他這六千人的部眾一眼望去浩浩蕩蕩,怕有兩萬之眾。
斥候很快將黃忠所部漢軍的位置通報涼州兵中軍大帳。
時任叛軍首領的邊章欲下令派軍救援。
要知糧草系全軍根本,若是兩路糧草皆被漢軍焚燬,他們在短時間內會陷入缺糧的危及。
但韓遂覺得不可魯莽。
韓遂原名韓約,字文約,病逝於公元215年,另有一種說法是被夏侯淵所殺。
不過不管哪種說法,他當時的年齡都是七十餘歲,那麼漢軍與涼州叛軍的美陽之戰,發生在公元185年,也就是說此時的韓遂是四十餘歲。
正是他智力和軍事能力的巔峰時期。
早年韓約在黃巾之亂後,光和七年冬,去雒陽公幹,大將軍何進久聞其名,特意召見。
韓約勸何進誅宦,那時他已經意識到涼州局勢很可能已經積重難返。
可惜,何進並未採納他的建議。
兩個月後,北宮伯玉起兵反漢,劫持韓約和邊允,以他們的名義攻城掠地殺害州郡官員。
韓約無路可退,只得更名韓遂,與叛軍一同謀反。
大半年來,他與漢軍多番交戰,勝多敗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足夠謹慎,絕不貿然出擊。
此次漢軍派兩萬人截擊糧草,他覺得不大可能,除非毀掉他們的糧草大本營楣縣,否則這個風險是有些大的。
首先兩萬人目標太大,容易被察覺,截擊糧草一般都是輕騎晝夜奔襲,然後突然發難,兩萬人怎麼可能取得這樣的效果。
再者派出兩萬的輕騎兵,這得是一共十萬漢軍的全部騎兵精銳吧!
盧植是想畢其功於一役嗎?這不像他的一貫作風。
“我以為漢軍有詐,這可不像盧子幹。”韓遂拱手道。
邊章沉吟了片刻,覺得韓遂所說有道理,可是放任不管,也不是辦法。
北宮伯玉所部湟中義從胡共有一萬餘人,未必能夠抵擋漢軍精銳。
糧道被毀會帶來軍心動盪,而且倘若那部漢軍,沿著糧道奔襲楣縣,後果不堪設想。
楣縣是糧草大本營,雖說距他們中軍大帳只有數十里。
但如果去救楣縣,若是美陽城的漢軍乘機夾擊,那就陷入被動了。
“話是如此,可總不能由著那支漢軍胡來吧!”邊章看向韓遂。
韓遂沉吟了片刻,“我猜那隻漢軍沒有兩萬,我們若是對北宮伯玉有信心,完全可以不用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