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意充分發揮了醫學生的勤勞,又發揮了上級醫生的權利,將醫院分工那一套用在了王在鄭三河和學徒們身上。
她只需要集中精力看病就行,其他雜事自然有別人來做。
果然,這種看病模式一成熟,柳意每天毫不費力能至少看六十名病人。
就快要和現代的三甲醫院的醫生靠攏了。
而她又是義診,那些看不起的百姓翻山越嶺也要來,自然集齊了更多的不同病例。
就比如說客商這個口腔潰瘍,要是換做是以前,看病多貴啊,也不過就是口中疼痛,吃不下飯而已,正好還能省點糧食。
平民百姓,熬一熬也就過去了,熬不過去那就是命。
就連趙東這種商人身份,小本買賣,家裡積蓄不多,也多是直接熬過去。
現在不同了,柳意確診,一聲吩咐,王在找到過往病例開方,趙東拿著方子,被學徒引領著走到院子裡抓藥。
里長家三兒媳吳妙茵手裡拿著算盤,一通算下來:
“甘草,半夏,大棗,黃連……你這藥材共要十二文,可有錢買藥?”
趙東當然是有錢的,十二文對他來說不算什麼,他掏出銅板,好奇問道:“不是說診費不要錢嗎?”
吳妙茵已經在這算賬好幾天了,也不再像是頭一天坐這時不好意思說話了,口齒清晰回道:
“診費開方是不收錢的,但藥錢還是要的,總不能讓醫師自掏腰包為你們買藥。”
趙東一想也是,這麼多的病人,要是柳神醫真的自己掏錢買藥,再有錢的人也要被弄窮了。
吳妙茵繼續說:
“這些藥都是我們柳醫師從百姓們手裡收來的,多少錢收,便多少錢賣,不信你可以去縣裡藥鋪比對比對價錢,這些藥比藥鋪裡的便宜至少一大半,是不賺你們錢的。”
這話趙東是信的,像是他這種經常要在外面走商的商人,總是要備一些藥材在身上,以防止路上得了病沒法醫治。
這些藥材價格確實便宜的像是白撿的一樣。
但趙東也見過許多連十幾個銅板都掏不出來的人家,給了銅板,又問道:
“那要是有的人實在家窮,這些便宜藥也買不起呢?”
吳妙茵指指院子裡正在搗藥的幾個人:
“可以讓親人做活抵藥錢,也可以上山挖藥材賺錢,若是實在病的厲害又沒親人的,那就先治,治好了再幹活抵錢。”
趙東恍然大悟,他就說,怎麼這院子裡做活的這麼多。
之前還想著莫非是神醫的徒子徒孫?但看著穿著又不像,現在可算是明白了。
客商想了想,還是沒忍耐住自己的好奇心:“若是治好了病,也因著病了一場,一時間幹不得其他活的呢?”
吳妙茵上上下下打量他一眼,見他身形算是壯碩,年歲也不算太大,眼裡突然露出幾分喜色:
“那當然也有別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