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斬釘截鐵道,老十三是皇阿瑪硬塞到他身邊的,只能算半個太子黨,更多時候還是遊離在太子黨之外。不過也正因此,他和十三的接觸還算頻繁,摸準了他的心性。或者說,其實他差不多瞭解自己的每一個兄弟心性性情,關繫好不好另說。
他和老十三的關系也說不上好,只能說頗為熱絡。
“哦?竟然不是老三?”康熙先是一驚,繼而反應過來,臉上差點露出滿意的笑容來,不愧是太子,在大事上從來不感情用事。他不推薦老八也正常,兩人關系實在算不得好,但老三和他關系最好,按理,他該推薦老三才是,左右決定權在他手上,太子不過推薦一下,惠而不費,又能還上老三幫他的人情,結果太子卻並沒有推薦才華出眾卻有著明顯性格缺陷的老三。
老三自幼好文,學識出眾不說武藝也還不錯,可謂文武雙全。但是他的性格就有點說不上來,不是不好,而是一到關鍵時間就容易掉鏈子,優柔寡斷,感情用事,越是緊迫之時越是缺乏魄力,前瞻後顧。
作為皇子,這樣的老三當然樣樣讓他滿意,但是讓他當皇儲就不夠看了。
胤礽沒有回答為什麼不是老三這個話題,只談老十三胤祥:“十三弟的學問武藝天資等皇阿瑪已經心知肚明不用兒臣多言,兒臣覺得他最合適是因為他心中有大局、有百姓且性格堅韌隱忍膽氣過人,您那個位置一輩子都在逆流而上,非有大毅力者都會把大清帶入深淵當中。”
他的話不禁讓康熙點了點,緊接著,他的面色又沉了下來。
“十三是不錯,但……哎!”他搖了搖頭,沒有繼續說話,對於這個曾經自己頗為喜歡的兒子他十分複雜。當時他將胤祥放在太子身邊是想著讓他輔佐太子成為一代賢王,然而,到底是他低估了人心。或者說,越是優秀的皇子越是野心勃勃,不甘居於人下。
胤祥暴露出來的野心和對太子的疏離讓他有一種自己的好心好意不被領情和被欺騙的感覺,特別對方還是自己素來信任,最講俠義的十三,複雜的情緒讓他不想多談下去。
“只有十三?”
康熙的話讓胤礽明白皇阿瑪完全沒有立十三為太子的意思,只能在心裡為他哀嘆一聲,然後打起精神:“老四也適合。”
但是論起心胸開闊程度,老四就遠不如十三大氣,不知道是不是此消彼長,在後宅上,老四更偏愛漢軍旗女子,但在其他方面就過於偏向滿洲八旗了。照說,以他的眼界不該偏向如此明顯才對,想來想去,只能推說老四鑲白旗旗主的身份桎梏了他的思維,讓他習慣性用族長似的思維去看待問題。
然而江山是天下人的江山,不可能人人平等,但在帝王心中每一個群體該是平等的才對。帝王之道就是平衡之道,不僅僅是朝堂上各個派系的平衡,關鍵還是維持各個群體之間的平衡,如此江山才能穩固。而要維持這種平衡,首先在帝王的心裡每一個群體該是平等的,不能像玩蹺蹺板似的,一頭重一頭輕,天長日久,輕的一方要不徹底滑向重的一方,要不是跳下蹺蹺板不再玩耍,無論哪一種結果都是巨大的災禍。
不過老四在其他方面卻相當不錯,其嫉惡如仇和剛正不阿的性格正好能夠肅清貪腐之風,至於老八,他從來沒有考慮過。倒不是兩人對立的關系,而是和康熙想得差不多,想爭皇位至少先有個立得住的兒子,老四好歹有個弘時還算健康,老八家的弘旺去年才出生,能不能立住真不好說。
聽到保成又提名老四,康熙倒是沒有多說什麼,只是點點頭,表示自己知道了。他現在已經沒有心情繼續聽保成分析哪個弟弟適合當太子的話題了,畢竟就他看來,最適合當太子的還是保成,就沖這份氣量和遠見。考慮到最近一系列的事,以及兒子的多次推拒過於強烈,他想了想,決定暫時推後。
“罷了,既然你一心推拒太子之位,就這麼著吧!冊封大典取消。”
得償所願,胤礽心裡卻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畢竟自己以太子身份活了幾十年,可以說,太子於他而言已經不止是一個身份那麼簡單。很多時候,他就是太子,太子就是他,但從今天開始,他只是他自己,太子另有其人了。
“兒臣謝皇阿瑪。”最後,他也只能表示感激,可是他的失落又哪裡逃得過康熙的眼睛?心裡幽幽嘆了一口氣,太子又成長了,人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知道自己不行,放棄唾手可得的財富榮耀地位。不過胤礽卻讓他格外心疼,明明他行,都是那些大臣在欺負他家太子。t
突然之間,他竟然生出一股和前朝開國皇帝洪武大帝給皇太孫鋪路時是不是和他此時一個心情,得在有生之年給保成鋪平路。
他如是想著,胤礽已經退了出去,回屋開始收拾東西,隨時準備搬出乾清宮。